第十一项习惯 理解个人理财
高效能基督徒的习惯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6:24 “积少成多,财源广进。”《箴言》13:11
我们处理个人财务的方式,比任何其他行为都更准确地揭示了我们价值观的所在。金钱是我们尘世生活中使用的交换媒介。我们对金钱的运用及其赋予的价值,彰显了我们对属天事物的珍视程度,也反映出圣经教导在个人世界观中的融入程度。金钱的使用揭示了我们重视的本质——究竟是被属天的价值观所引导,还是被属世的欲望所掌控。若能看清本质,我们便会领悟属天投资远超尘世财富的永恒价值。如此我们方能学会规避可避免的损失,在尘世短暂旅途中享受神丰盛的供应。
本章将助你从永恒价值体系与圣经世界观的角度有效运用金钱。圣经世界观揭示了我们天国财富的浩瀚。金钱不过是暂时的,不值得成为首要追求。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学会驾驭金钱而非被其奴役。我们需要掌握金钱,在今生将其善用于崇高永恒的目标。践行圣洁的圣经生活方式,并正确应用圣经中关于金钱的实用教导,既能带来属天的益处,也能获得物质上的优势。
人的习惯反映其价值体系。有人过于追求属天之事,却对地上的事无益处;有人过于关注地上的事,却对属天之事无益处。1996年我从中国回到美国时,发现这里与1969年我移居加拿大时已大不相同。这种变化影响了我对当今美国文化的看法。童年时我认识的人认为贫穷是敬虔的标志;如今重返美国,却发现对某些人而言,物质繁荣竟成了敬虔的象征。这两种失衡都使我们对上帝的认知产生扭曲。
目光仰望天国
在我成长的教会里,曾有一段时期天国的应许被视为至宝。那时我们秉持更符合圣经、非物质化的世界观,将投资天国视为首要之事。我们信奉延迟满足,追求属天之事,珍视《马太福音》6:19-21的教导: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对多数人而言,聚敛金钱并专注于此并非侍奉神的对立面,但这正是圣经的教导。“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马太福音6:24)。人可以拥有两者,却不能同时侍奉两者。我们必须作出抉择——耶稣已杜绝了中间立场。令人惊讶的是,物质欲望竟多次悄然潜入我心,干扰我每日祷告时“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决心。虽然我选择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但几乎每天都要将这个决定应用到新的生活情境中。当我从属天的角度作出属世抉择时,这些决定会更明智。当我以神永恒赏赐的视角看待属世财务时,对金钱的理解也更透彻。
在圣经价值观体系中,永恒远比暂时的事物珍贵得多——默想这节经文使我领悟到: “既然你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就要寻求天上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你们要思念天上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罗西书3:1-2)。我们当运用金钱来事奉神,而非利用神来侍奉金钱。某些人(包括我自身有时)却将此倒置。保罗警告那些“以为敬虔是发财的门路的人。但那以敬虔为根基的知足,才是大益处……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6:5-6,10)。这正是圣经价值观体系的明晰教导。那些明智地领受保罗教导的人必大得益处。
由此可知,若我们以财富衡量他人,我们的世界观便与圣经相悖。下次当比你富有得多的人走进房间时,请留意金钱如何悄然吸引你的目光。雅各书说:“……不可偏待人……若你们给穿华服的人铺上红地毯,对他说:‘请坐这里’;却对穿旧衣的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边地上’——你们岂不是在你们中间存着恶念,作了审判官吗?亲爱的弟兄们,你们要知道:神不是拣选了世上贫穷的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爱他之人的国吗?(雅各书2:1,3-5)
如今,我们已鲜少听闻耶稣简朴贫穷的生活方式,这与上一代人截然不同。取而代之的是对约伯、亚伯拉罕和大卫财富的强调,以及诸如“愿耶和华被尊崇,因他喜悦他仆人的平安”(诗篇35:27,强调为笔者所加)“亲爱的弟兄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约翰三书2,强调为笔者所加)等经文。诚然,这些经文确载于圣经,但我们必须将个别真理与圣经的整体教导相平衡。我们应当在两种神学之间寻求平衡——既非我成长时所受的贫穷神学,亦非我从宣教工场归来后所遇见的繁荣神学。遗憾的是,这四十年间我们的焦点已从属天的赏赐转向了地上的繁荣。对未来事物的教义若薄弱,便会助长对现世事物的贪恋。神对我们金钱观的平衡计划是什么?如何避免两极倾向?何谓持守属天且合乎圣经的价值观?
永恒价值的真谛
我生于1940年代,成长于1950年代。年少时常听闻基督徒被指控追求“天上虚幻的希望”。我们深知保罗教导:" 若我们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众人更可怜”(哥林多前书15:19)。我们从不为眼前事物而活,常歌颂天国并吟唱相关圣诗。摆脱物质主义的起点,是更深地爱上其他事物。若我们过度贪恋物质,或许正表明对神的爱不够深。真正的财富是投资于永恒之事,并收获永恒回报的财富。
或许我童年那代人将神学量身定制以适应处境。我们舍弃一切跟随主,深信祂即将再来。祖父辞去法官职务投身事工,父母为创立的教会、购置修缮的教堂、以及试图扶持的牧师传教士甘愿牺牲一切。我亦与他们并肩竭尽所能。我们用经文为物质匮乏辩护,将经济困境描绘得光明正大。至今仍难断定:这贫穷源于神学理念,抑或源于我们卑微的财务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经历始终与信仰相契——目光始终仰望天国。
尘世生活转瞬即逝,我们尚未得着全部福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甘愿耐心等候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延迟满足的能力意味着当下甘愿放弃某些事物。有时这意味着为在来世获得更丰盛的满足,甘愿等待一辈子。基督徒拥有最充分的理由去成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形成了自己的天国价值体系。
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只相信物质的现实性。他们不相信上帝、造物主、灵体、天使或来世。查尔和我在中国生活的五年间,对这种哲学有了深入了解。许多有思想的年轻人接受过唯物主义教育并真诚信奉它。许多人被迫学习科学无神论课程。
唯物主义者对金钱的渴求或对物质的极度重视,与其世界观相一致。他们除了眼前的物质世界外别无追求。有人富裕有人贫寒,但无人期盼来世能获得更伟大、永恒、有意识的个人喜乐。他们只活在当下。在某些文化(尤其中国文化)中,他们为子女而活,视子女为自身永恒的延续。
基督徒则信奉圣经教义:信上帝、信造物主、信灵体、信天使,更信真实而永恒的来世。基督徒既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信奉非物质的永恒真理。他们接受物质的短暂性,却更珍视永恒之物的永恒本质。基督徒并不否认物质的价值,因上帝在创世时宣告其美好。但与唯物主义者不同,我们相信万物现今的物质形态终将消逝。基于圣经启示,我们确信来世中个人意识所体验的喜乐将更为炽烈持久。新约宣告:我们现今的苦楚,与将要显明于我们身上的荣耀相比,实在不足挂齿。尘世生活不过是宏伟家园旁的工坊。另一方面,矛盾的是,即便在这短暂时期,我们仍可运用物质事物成就永恒目标。当如此行时,单纯物质便承载了永恒价值。
唯物主义者的价值体系与习惯与其“无永恒”的信仰体系相一致。相反,基督徒的物质主义习惯或态度与其永恒信仰相悖。换言之,唯物主义者秉持物质主义是合乎逻辑的,但基督徒则不然。
天国的月度报表
自1991年我们初抵中国那年起,我便定期向退休投资计划供款。我们还储蓄并投资于退休前可支取的基金。
如今科技助我追踪投资动态,随时可查阅账户活动与余额。我乐于追踪投资进展,但更重要的是,圣经教导良善管家当时刻关注羊群状况。然而在追踪世俗投资时,我更深知存在另一份至关重要的“投资组合”。为提升对天国账户的觉察,我开始每日私下记录那些我认为应存入这份重要账户的事项,并以圣经中上帝视为值得赏赐的标准为依据。在“临时”投资记录旁,我偶尔也会记录当日令神喜悦的“账户活动”。这些计算或许不如定期存款、股票和债券等临时投资组合精准,但这项练习帮助我保持清醒认知,时刻将天上的账户铭记于心。
正如耶稣所教导的,神正注视着我们,必为我们暗中的祷告、禁食与善行赐下赏赐。我深爱这些经文:“你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6:3-4)。“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6:7-8)。那在暗中察看的父,必要报答你”(马太福音6:6)。“你们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免得人看出你们是禁食,只让你们在暗中察看的父看见。那在暗中察看的父,必要报答你们”(马太福音6:17-18)。
诗篇作者指出,神记录了我们的眼泪:“求你记念我的哀叹,将我的眼泪收在你的卷上——岂不是记在你的册上吗?”(诗篇56:8)。眼泪的记录是流泪之人的安慰,尤其当这些眼泪是为基督的缘故流下,或是在“与他一同受苦”的团契中流下时(腓立比书3:10)。这样的眼泪必得赏赐。圣经别处提到事奉神的合宜报酬:“若他所建造的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哥林多前书3:14)。世上的退休投资组合不过是影子,真正的投资组合由神掌管。祂正细心记录着,我们一切配得赏赐的作为都已被逐一记下。倘若我们拥有合适的电脑、调制解调器和天国登录权限,便能实时查看账户余额——当然指的是尘世日子的记录。既然无法实现,我们只能持续研读投资手册,学习管理员记录余额的标准。
耶稣说:“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21) 这意味着我们耗费大量时间思考何为重要——即我们倾注最多心血的投资组合。我们或许以为投资于珍视之物,但耶稣揭示了更深层的真理:我们终将珍视所投资的对象。我们的心(思想)所在之处,便是投资所在。若投资于天国,思绪便系于天国;若投资于尘世,心思便系于尘世。心随投资而动。若想使心志定睛天上,就当向天投资。我们如何处理地上的财物(管家之道),实则是天上账户的记账内容之一。在第七章中,我们学到了成功的计算公式:S = (T + O + A) ÷ M(成功等于才干、机遇与成就的总和除以私心动机)。上帝审视的是我们实际表现与潜在能力的差距。专注于永恒的投资组合,能让我们更容易将暂时的个人财富用于属天的目的——只要这些财富始终是手段,而属天的目标才是我们使用它们的目的。
确立个人价值体系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体系。本节将帮助你清晰界定自身价值观,助你察觉潜意识中被世俗体系裹挟的倾向,并识别那些可通过更新思想让上帝更彻底改变你的领域。
主必赐你智慧,使你按永恒价值体系规划个人财务——或许当你回答以下问题时:
什么对你至关重要?
你珍视什么?梦想什么?是属世的还是属天的?
你认为值得去做、拥有、争取、守护、增长或维持的是什么?
你的行为是否符合你宣称的价值观体系?
在职业选择中,非物质标准是否比薪资更重要?
工作地点、同事关系、事奉上帝的自由度、或邻近心仪教会,这些因素是否比薪资数额更影响你的职业抉择?
若不考虑薪资问题,工作本身具有何种价值?
一个十一岁孩子的抉择
童年时,我们家客厅有个储物箱。箱门内侧嵌着棕色金属储蓄罐,内有六个黄色隔间。每个隔间都设有硬币投币口和纸币插槽,我们兄妹各自拥有专属隔间。从十一岁起直到高中毕业,我坚持送报谋生。那些零星积攒的分币、五分币、一角币和四分币逐渐变成美元——每周都有好几张。当我的储蓄格装满或接近装满时,就会把钱存进市中心的储蓄银行,享受2%的利息。每周我都会先交奉献金,再存入三到六美元。我注意到学校里的同龄人和其他送报员花钱都比我大手大脚。即便年幼,我已开始为进入圣经学院而储蓄。如今回想,这段经历堪称良师益友。
多年后向儿子们讲述这段往事,将父母赋予我的价值观传承下去,令我深感欣慰。如今小儿子离家十余载,目睹这些理念持续惠及两个儿子,这份满足感依旧如初。某些理念能跨越世代,持续为我们带来祝福。下文所述理念是任何人都能传承的财富。
储蓄与理财之道
无需经济学知识,你也能理解以下五个实用步骤。
坚持理性消费而非冲动消费。深思熟虑、审慎周全的财务决策,远胜于受情绪和同侪压力驱使的决定。我们必须避免受《约翰一书》2:16所言三种恶习影响:" “世人贪恋罪恶,眼目贪恋,又贪恋自己所行的事”。易受同侪影响的美国基督徒在此事上常如“井底之蛙”。蛙以为天地仅此一井,而我们的“井”正是物质主义——甚至未曾察觉存在另一种看待物质财富的思维方式。坚持审慎的财务决策至关重要。拥有足够购买力绝非消费的充分理由。我们的需求远比想象中更少。请保留资金,让它产生利息,直至做出下一次明智的必要消费决策。
只购买能全额现金支付的商品。避免债务意味着规避利息支出,促使我们更谨慎地消费。先储蓄,后消费。延迟满足欲望是成熟的标志。急功近利者无法做到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拥有所求之物。若能学会提前规划、积蓄资金、赚取利息,并通过现金消费避免支付利息,我们便能以更少资源成就更多。圣经应许智慧者财务兴盛的教导,已被欺诈势力曲解。神的祝福绝非挥霍的许可证。有人企图不遵守圣经规定的获取准则,却想独享神的兴盛与祝福。切记:我们真正的价值在天上,不在地上。明白这点,便能坦然放弃他人拥有的某些事物,通过储蓄最终购得所需。
切勿挥霍所有收入。《箴言》教导我们效法蚂蚁:“懒惰人哪,去观察蚂蚁的行动,学习智慧!……它在夏天储存粮食,在收割时积攒食物”(箴言6:6,8)。储蓄正是蚂蚁的智慧体现:“积少成多者,财源自会增长”(箴言13:11)。长期点滴积累的积蓄,往往比意外之财或大笔资金更被谨慎使用或投资。储蓄的选择更多源于决心而非收入多少。我生命中有三个阶段无法储蓄——在加拿大生活的五年、在韩国的第一任期四年,以及在中国最后一年靠部分积蓄度日。但大半生里,我始终坚持积少成多,并非因收入丰厚,而是深知储蓄的价值。绝非因为手头有“闲钱”才存!
定期存钱可避免支付利息。收取利息总比支付利息更明智。我年仅十一岁便领悟了这个经济真理,此后它始终影响着我的个人理财方针。我开始送报并存下大部分收入。父亲与我达成一项商业协议,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原则。当时银行储蓄账户的利率约为2%。而父母房贷利率高达4.5%至5%。父亲提出以3%利率承接我每笔100美元的借款。这些“借据”注明日期,利息每年或直接支付或计入我的账户。多年后当我们在韩国山区以700美元购置山间小屋时,我收到了父亲的最后一笔还款。3%的利率对他而言是储蓄,对我则是更高回报。双方皆受益。债务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若你尚未成为受益方,我仍邀请你加入——即便这意味着短期内需节衣缩食。你必须抉择:是追求即时拥有物质,还是获得长期的财务自由。
我从未支付过汽车分期或贷款利息。每辆车都是全款购入。在购车前存钱赚取利息,远胜于购车后分期还款支付利息。汽车贷款利息会大幅增加购车总成本。若提前存钱购车,实际支付金额反而低于购车价——因为储蓄期间积累的利息可抵扣购车款。我们的汽车服务得很好,但我们知道终须更换。为应对这笔必然的支出,我们预留资金以便购置优质二手车而无需负债。到那时,部分资金已产生利息收益。这种做法确保利息收入始终成为支付大额开支的组成部分。
在某些情况下,信贷可能有所助益并最终带来长期收益。例如大学助学贷款,或创业扩张所需的债务。本章虽无法涵盖所有情形,但将阐明核心原则:若你掌握高收入市场技能且能管理短期债务,请明智运用信贷。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主动规划与自我约束力。
购买增值物品而非贬值物品。同理,应选择耐用品而非时尚品。例如汽车价值会贬值——新车尤甚。我无意质疑那些能负担新车且无需支付高额利息的人,但基于自身收入水平,我从未购买过新车。不过我购置过两处房产,且两次都实现了增值。第一次是在从韩国归国时购入新建住宅。五年后重返宣教工场时,我们以120%的溢价售出那栋双拼别墅。我们将资本收益投入定期存单,最终转入共同基金——在中国服事期间这些投资持续增值。从中国归来后,我们购置了第二套住宅:一栋独立式乡村现代风格房屋。五年内其价值同样增值至购入价的120%。
我们的另一财务目标是尽快还清房贷。仅凭微薄的教授薪水,我们竟在四年内清偿了全部贷款。具体方法如下:首付支付房价的30%,随后四年间每月除常规还款外,额外支付的款项全部用于偿还本金。每逢暑期授课,我便尽可能多还本金。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每年额外偿还1万美元房贷。此外还曾从共同基金投资中追加偿还3万美元。至2000年夏季,我们已彻底清偿房贷。56岁偿清房贷虽非罕事,但对曾担任传教士、收入微薄的我们而言,回国仅四年便还清贷款实属不易。这并非源于高收入,而是精打细算的结果。你也能做到,关键在于掌控财务。
掌控财务
在圣经学院求学期间,我上午上课,下午和晚上轮班工作——有时在玻璃厂,有时在割草机和冰箱厂。1965年大三暑假,我买下了人生第一辆车:一辆1962款蓝色四门硬顶别克英维克塔,配有精美的苏格兰格纹布座椅,购入价1800美元。实际要价更高,但我深知现金交易能获得更优惠条件。经销商无需处理贷款手续、催收款项及相关风险。这辆爱车陪伴我整整七年。然而,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启示,远比拥有首辆车的喜悦更为珍贵。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受益于坚持现金支付带来的储蓄习惯与理性消费。掌控你的财务命脉——若债务可控、拥有市场竞争力技能且无现金流问题,你便能比我当年更从容地支配资金。反之,若债务失控,你必须立即收紧财政。这关乎抉择。
信用卡让花钱——实际上是借钱——变得轻而易举。它们本该被称为“债务卡”。信用卡仿佛是敌人设下的阴险陷阱,诱使我们挥霍无谓之财。它们让我们深陷债务泥潭,既要偿还消费本金,又要支付贷款利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过是在为他人填满腰包——有时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妻子查尔都选择远离信用卡。直到旅居中国期间,因赴美租车必须持卡,我们才不得已办了卡。即便如此,我们仍坚持每月全额还款以规避利息。我们坚持每月消费不超过当月可偿还额度,这不过是现金支付原则在另一领域的延伸。若某月消费超出支付能力,就等于同意为贷款支付利息——可能高达18%甚至更多,这会大幅推高你的“购买”成本。
或许你的现金流状况足以轻松应对车贷或信用卡账单。若果真如此,说明你仍在掌控债务负担。但切莫让这些还款成为财务枷锁——当今太多人因债务缠身而无法追随神的呼召。切记我们永恒的财富在天上。节制生活、远离债务,方能随时响应他人需求或主的呼召。圣经论及财务的篇幅几乎超越其他所有主题。正如处理生命各领域,请阅读圣言、祷告、寻求属灵指引、决断并行动。
长期储蓄与投资的力量
三段鲜为人知却极具启示的经文,印证善用资金能带来长远财务收益。其中蕴含的智慧赋予我们强大的财务力量。人类往往渴望一次性获得巨额财富,但神的智慧恰恰相反——轻易得来的钱财并非祝福,反成诅咒,因得财者往往不懂得珍惜。经年累月谨慎积蓄的资金才更显珍贵。以下是上帝对此的智慧启示:“积少成多,财源广进”(箴言13:11)。此外,“初得产业急于挥霍,终将一无所有”(箴言20:21)。我们或许会幻想赢得大奖——正是这种幻想驱使着赌徒。然而,多少巨额遗产或奖金在短短数年间便烟消云散?
时间永远站在能积少成多者的一边。在《马太福音》的才干比喻中,当上帝说: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回来,和他们算账”(马太福音25:19,强调为笔者所加)。箴言的智慧与才干的比喻,都蕴含着这句圣经储蓄箴言的精髓:“积少成多,持之以恒”。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自童年赚得第一枚硬币起便践行的储蓄之道。至今我仍记得付完什一奉献后,把剩余的九分硬币存起来的情景。
持续储蓄的价值会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若每月存100美元持续40年,累计储蓄额将达48,000美元(40年×(100美元×12个月)=48,000美元)。现在,假设这笔100美元本金按年复利6%增长。若保持不动,40年后你的储蓄计划将产生191,696美元。虽然并非人人每月都能存下这么多,但这个例子证明了定期储蓄随时间推移的巨大威力。
投资翻倍需要多久?72法则指出:本金翻倍所需时间等于72除以年利率所得的倒数。若年利率6%,储蓄需12年翻倍;若年利率9%,则仅需8年(72÷6=12,72÷9=8)。若想深入了解资金随时间增长的倍增效应,可查阅详述理财管理的书籍与图表。您的银行经理也能提供专业协助。
让上帝设定经济水平
让上帝根据祂所赐予的而非你所渴求的来设定你的经济水平。因我首先寻求上帝、祂的国度和祂的义,祂为我设定的经济水平远超我曾梦想的高度。我虽蒙物质祝福,却非刻意追求。每当主祷文诵至“日用的饮食”时,我常如此祈求:“主啊,祢已赐我超乎所求所想的恩典。求祢在持续供应我所需时,赐我恩典始终寻求祢、祢的国度和祢的义。愿祢按祢的智慧设定我的经济水平。”随后我会具体述说祂供应的领域。
长久以来坚持少量储蓄的习惯带来诸多益处。1965年我全款购置了汽车;1966年在圣经学院勤工俭学后,我以零负债毕业;1973年离开加拿大时我们毫无债务。运往韩国的自行车、音响及其他物品均已付清。1986年从韩国归来时,我们积蓄足够支付新建双拼房的首付。1991年为重返宣教工场出售该房产,将资本收益存入定期存款。两三年后转入稳健的共同基金。1996年结束五年中国事工返美时,我们全款购置家具和两辆汽车。我们还为首套独立住宅支付了3万美元现金首付。上帝赐予我们的房屋与社区品质远超预期。虽然收入从未丰厚,但我们见证到:遵循圣经理财原则——长期积少成多——这些物质祝福终将属于我们。
更深层的满足来自目睹两个儿子践行相同原则。他们已开始享受丰厚的物质祝福,二人都真诚地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既慷慨施予又谨慎储蓄。目标并非物质积累,而是通过管家职分获得自由,专注追求属天的优先事项。
在地上行善
当人们成为基督徒并认真对待圣经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改变,并摒弃浪费金钱的恶习。益处显而易见:更好的生活习惯带来更佳健康和更少的医疗开支;奉献十分之一开启天上的福气之窗;诚实可靠的雇员获得更多责任和更高薪资。这些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基督徒所经历的经济提升。我们诚实勤勉的劳作结出美果。然而当今时代过度强调“繁荣神学”,以经文为其辩护。或许这源于人类固有的软弱。无论如何,我们该如何调整航向?既要远离物质主义,又要活出敬虔丰盛、影响深远的生命,同时为天上积攒财宝?
拥有资源意味着肩负更大责任——必须为天国使命使用它们,而非仅供个人享用。蒙福是为了成为祝福。若能转换焦点,当代物质繁荣便能为世界福音事工注入强劲动力。第十三章将探讨把握全局以触及世界的机遇。此刻,让我们先理解属天的价值体系。以下几点或许能帮助我们更自然地用物质荣耀神:
许多人质疑:奉献是否必须以税前收入(毛收入)为基准,抑或仅以税后净收入为限?此问题存在双重谬误。首先,若只求奉献最低标准,便错失了献上最珍贵之物的喜乐。对乐于凡事全心全意为耶和华而行的人而言,追求最低标准显得吝啬。当耶稣为我们降临人间时,祂从未考虑过仅给予我们最低限度。其次,什一奉献应基于增长部分。尽管政府从薪资中扣除税款,但我们实际领取的是全额薪酬。政府征税是以总薪资为基数计算的,按同样方式计算奉献似乎合情合理。若想蒙受上帝的全面祝福,就当奉献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当主赐予机会时,请考虑提高奉献比例。随着财务祝福增加、盈余积累,这本应是对神恩典的自然回应。成功发明大型土方机械的基督徒企业家R.G.莱图诺对此深有体会——临终前他已将九成收入奉献给神,仅凭十分之一安然度日。
我和查尔对所有收入实行十分之一奉献,并将部分收入存入退休基金。当退休基金产生利息和股票收益时,我们也会谨慎地从中奉献十分之一。这意味着退休基金中的所有资金都已完成奉献。退休后动用这些资金时,除非存在未奉献的累积利息,否则无需再次奉献。不过我们讨论过,在动用这些资金时或许会再次全额奉献。我们不愿在离世时留下巨额遗产——儿子们自幼懂得知足,无需庞大继承。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是我们生命的延伸。我们将自身与资金奉献给永恒事业,乐在其中。想到逝世后仍能持续支持那些在各自事工领域产生影响的基督教事工,便是莫大的喜乐。
圣经教导我们当定期奉献给神,并献上“初熟之物”的供物。初熟之物奉献是将新收入来源的首笔款项全然献给神的契机——例如加薪后的增额或新职所得的额外收入。实践初熟奉献只需等待第二笔收入到账,再将增额部分留存即可。
圣经教导我们当慷慨、有计划且欢喜地奉献。然而某些热心的牧者和事工机构常以情感诉求催促奉献者行动。我倾向于建立系统化的奉献模式,但我们应当在力所能及且确信事工正当的情况下奉献。神既奇妙又务实,当我们因无财可献而无法奉献时,祂似乎并不要求我们背负沉重的义务感。有钱无收入者可以奉献,但圣经明确指出:若奉献会导致生活困顿或不必要地依赖他人,则无奉献义务。圣经教导“不可亏欠人什么”(罗马书13:8)。为支付账单,我们有时必须抵挡那些高压索要“奉献”者的恳求。哥林多后书8:12的劝诫极具现实意义:“因为人若有甘心,就照他的本意拿出来,不是照他的本意拿出来。” 神不要求我们献上力所不能及之物。祂看重的是“甘心”,即便献祭者无力奉献,甘心者仍蒙祝福。问题在于我们有能力却拒绝奉献——但这已是另一回事。仇敌常诱使基督徒过度强调真理,直至扭曲成极端——甚至成为谎言。奉献本是极大的喜乐。然而,因他人压力而奉献绝非神的心意。若圣灵感动我们奉献,就当顺服。
有人误以为奉献是获取祝福的途径。奉献绝非贿赂,我们无法用金钱换取恩典。奉献是“献上”而非“交易”。祝福本是恩典,并非因“奉献”而赚取的报酬。英国著名平民传道者约翰·卫斯理教导世人:尽己所能谋生,尽己所能储蓄,尽己所能奉献。这仍是合乎天国原则的良言,但动机绝非“索取”。神赐福于甘心乐意的奉献者,将种子赐给撒种的人。然而,被神的祝福出乎意料地触动,远胜于预料中得福却心怀不感恩。倘若祂选择不赐予我们物质祝福,我们便无权向祂抱怨。
当我们考虑为子女留下遗产时,该留多少才合适?若能妥善教导子女理财之道,待年迈父母离世时,他们早已能独立生活。我和查尔计划为每个孩子预留部分财产,但不愿将全部资产转交。过高的期待或金钱本身都可能产生腐蚀性影响。想到能将部分遗产指定用于基督教事工,我们深感欣慰。离世后,主的工作仍能持续推进,这在某种程度上源于我们对财务的管家职责和周密的遗产规划。
负责任的奉献需要做些功课:需求是否真实可信?管理费用占比多少?谁在最有效地开展工作?财务记录是否经中立机构审计且公开可查?
世人皆知死后无法带走财富。然而奉献十分之一和捐献,正是我们为天国账户投资的途径。侍奉上帝与投入神圣事工,使我们得以“带走”这些财富——当从一个账户给予时,我们正在为另一个账户增值。奉献本质上是“财富转移”。
天国的惊喜
“不要爱世界,也不要爱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翰一书2:15-16)。当我们进入天堂时,会庆幸自己听从了约翰的警告。虽然世俗本身未必有罪,但它对物质繁荣、舒适、财物、衣着、车辆和住宅的世俗追求,与我们那时清晰看见的新现实相比,将显得如同肤浅的目标或塑料偶像。物质祝福是上帝的恩赐。我们决定如何使用它们,是我们重要的选择——是投资于永恒之事,还是暂时之事。
我们完全可以按天国的价值体系来规划现世生活,这才是明智之举。试想二战末期在纽伦堡受审的21名战犯:若他们早知行为将受审判,战争期间的信仰与举止或许截然不同。所幸我们预先知晓上帝最终审判的标准。祂记录我们天上“投资”的精准度,远超投资公司追踪客户资金的精度。因认知有限,我们未必知晓每日天账的具体记录。但越是研读圣经、理解神的价值体系,就越能洞悉这位“会计师”记账的准则。
我曾提及偶尔记录天国“投资”的笔记,正是为了强化对这笔账目的觉知。它们提醒我生命的意义——何为真正重要之事。当我们对天国实相感知薄弱时,便会在尘世事物上过度投入情感。若能正确衡量天国账户的价值,思及它便能减轻我们对暂时之物的渴求。当生命终结之时,我们应当为在永恒账户中的丰厚投资而自豪。我们不该因暂时的账户干扰永恒的银行账户而懊悔。当我们正确衡量属天(永恒)事物的价值时,便能更准确地看待属世(暂时)事物——它们是可供使用的工具,而非值得追逐的财富象征。当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物质时,便有更多资金可投入永恒的事业。
我们在尘世如何运用所拥有的,比拥有多少更为重要。我们是将财富用于自我满足,还是投入属天的工程?若用于自我满足,所购之物是真需还是仅是所欲?他人的消费是否影响我们的选择?所购之物是否具有增值潜力?选择的是耐用品还是时尚品?每逢蒙恩得进,是否以感恩更亲近神?在顺境时是否充分归荣耀于祂?每逢挫折时,是否在倚靠中更亲近神?
先前我们指出两种失衡:对可能的属世祝福关注不足(过于属天),以及对属世祝福关注过度(未充分思考永恒之事)。我见过这两种情况。我成长的环境或许过于空想,多年后,我结束基督教海外宣教生涯归国,却发现当地文化对永恒价值重视不足。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恰当的平衡点。若能保持平衡,我们既不会因不必要的贫穷和债务束缚而使神的国蒙羞,又能拥有足够资源来支持神伟大的工作。我们也不会过度沉迷于享受世俗之物、追求财务成功和积累暂时的财富,以致在进入天国时发现自己在天上已然贫穷。我不愿仅栖身于“荣耀之地的角落小屋”。神在祂的话语中已清晰指示我们处理金钱的实际之道,使我们在尘世生活亦不致一团糟。若真要抉择,我宁愿暂居尘世简陋小屋,日后却在永恒的天上宫殿里,邀你共赴千载盛宴,享用二十一道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