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个习惯 从心里顺服
高效能基督徒的习惯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约翰福音14:15
本章我们将探讨一个简单的参照框架,借此衡量我们取悦神的程度。取悦神的核心在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否遵行了神的吩咐?” 神通过祂的话语、我们的良心、祂设立的权柄、祂的圣灵,以及其他可能的方式,让我们知道祂的旨意。在一天中的多个时刻,我们都应当能对这个问题回答“是”:“你此刻是否在做该做的事?” 这个简单却沉重的问题,是我们生活的终极准则。它将帮助我们始终活出最佳状态,配得神的丰厚赏赐。
或许你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只需持守既有习惯与原则,持续活出最佳状态。若尚未领悟,请谨记:除非你相信顺服神是可能的——既可能明白神的旨意,也可能遵行其旨意——否则你永远无法成为最好的自己。若你认定这不可能,便永远无法实现。但事实上,只要你愿意,完全能掌控思想,拒绝心中滋生的邪念。尽管这想法令人不寒而栗,仍有人选择沉溺于无知与悖逆,但这绝非必然。改变思想即改变人生。当你确信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便能付诸行动;若你真心渴望,终将实现。
多数基督徒深知人的终极目标是荣耀上帝并永远享受祂。然而在本章中,我们视顺服为衡量人是否配得赏赐的终极标准。为何如此?因顺服包含对上帝的信仰与敬拜——持守正确的信念并说出合宜的话语——这些皆荣耀上帝,但顺服的范畴远不止于内心与言语的层面。顺服更体现在行为上,行为能印证或背离我们的信仰与敬拜。我们的行动或荣耀神,或羞辱神。在顺服的举止中,信仰与敬拜得以艺术化呈现——其美善令人叹服。世人未必能窥见我们心中的信仰,也未必听闻我们口中的敬拜,但他们必目睹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以行动表达的敬拜,比言语表达的敬拜更能影响他人。若我们秉持正直,思想、言语与行为便会浑然一体——始终如一。这种习惯使行动中的敬拜(顺服)与思想中的敬拜(信仰)及言语中的敬拜(颂赞)同达属灵高度。愿神将这真理深植我们灵里——顺服至关重要。神以此作为赏赐我们的终极标准。
本章并非聚焦于你需改进的特定行为领域,亦非明确要求你遵行的具体诫命。它探讨的是主动顺服的主题,适用于你生活中任何可识别的具体情境。圣灵、上帝的话语、你的良知或你的上级,都会向你显明何种具体应用契合你的处境。让我们保持足够的开放性,使你能够将顺服原则——即行动中的敬拜——应用于当下处境所需的任何方式。主在任何时刻都在塑造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部分,请将此原则应用于该部分。
神的信心
在三位一体神所能构想的最完美世界里,祂的三重本体拥有无数对应者,这些对应者能以富有意义、智慧与爱的方式与祂建立联结。神预见亚当的后裔将拥有与祂相似的选择权和统治权,成为祂引人入胜的对应者。创造这样的人类种族意味着风险——我们可能选择不以爱回应祂。然而,有人选择爱祂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致祂甘愿承担这个风险。
神的信心无比坚定。这完全可以理解,因祂拥有足够的爱、智慧、知识、能力与洞察力,配得我们的敬爱。上帝赋予人类自由,并让自己暴露在人类选择的风险中。祂如此行事的根基,正是祂伟大的品格、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信。上帝如此自信,以至于祂能够承担创造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并将人类置于能够做出真实抉择的环境中的风险。祂不愿拥有那些机械或被迫崇拜祂的对象——那些没有情感、选择、爱和真诚敬仰的对象。那绝非理想的世界。
通过让自己处于脆弱境地,上帝创造了能体验被爱的喜悦与被拒绝的失落、被顺服的欢欣与被违抗的悲伤、被甘心敬拜的欣喜与被故意忽视的深切哀痛的境况。当祂回应我们对待祂的方式时,祂真实地感受着这些情感。祂是宇宙间至善的存在。当我们因疏忽而令祂失落时,即便我们尚未觉察自己的过失与缺憾,祂仍为我们与自己而悲伤。
祂对我们行为的回应并非对真情实感的麻木不仁——仿佛从永恒过去到永恒未来,祂已看过人类行为的“电影”亿万次而心生厌倦。人类的选择及其后果,并非预设剧本中必演的固定情节。若是如此,上帝本可淡然旁观——因祂早已知晓结局。然而圣经与生命经验所显明的上帝,对这展开的剧目充满热切关注。祂以极致的激情呼唤人类的回应。祂全情投入、情感参与,殷切期盼我们作出正确抉择。我们顺服时祂欢欣,违背时祂忧伤。顺服是评判人类选择与行为的终极标准——它能使神喜悦,违背则令神忧伤。
要理解这点,请重新审视神的主权本质。主权并非以压制人类选择的方式实现绝对控制。神刻意放弃了部分掌控权——即你的抉择。这便是风险所在——为与重要对象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祂甘愿付出的代价。这正是神的旨意。神的主权并非超决定论。我们常说神掌控万有,但这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掌控。祂掌控着祂愿掌控之事,却不愿掌控一切。上帝选择不掌控万物,使祂赋予自由意志的人类能在真实抉择的氛围中生活。人类掌控着某些事物——他们的决定——并为此承担责任。若我们顺服,上帝所创造的这最美好的宇宙便能使祂的心欢喜。
人的自由意志
人类权衡证据、建立自主价值体系、决定是否敬拜上帝、选择顺服与否,并以自由行为践行抉择的能力,既是令人敬畏的恩赐,亦是可怕的危险。上帝奖惩体系昭示着人类对选择负有明确责任。我们的抉择真实存在,决策环境自由开放,而选择后果影响深远。我们为选择负责,因选择权在己。若无选择自由,便无责任可言。
正直是思想、言语与行为间的严密一致——即整合。若你坦诚表达所思所想且秉持正直,他人便能合理推测你在各种情境中的反应。上帝具有完全的诚信。更重要的是,祂已向我们昭示祂的意念。圣经清晰揭示了祂的旨意、期望、珍视与所爱,也阐明了祂所憎恶之事,以及令祂悲伤或愤怒的根源。祂正注视着我们:究竟会努力调整行为以取悦祂,还是自立为神、独立自主地生活。作出正确选择者何其有福,违背真理者何其可悲。
神时刻察看我们的行为并作出回应。祂以喜悦、鼓励与祝福回应某些行为,却以忧伤回应其他行为,并阻止我们继续走那条路——有时甚至收回祝福。一位波斯地毯大师能将新手编织的瑕疵转化为独特创意的杰作。上帝正是这位织工大师。祂能回应我们的选择——包括那些错误的选择——并通过我们编织的“织物”(即我们的选择)实现祂的终极旨意。赋予我们自由时,上帝主动放弃了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部分掌控。即便在回应那些祂刻意放任的选择时,祂仍能成就祂的计划。
何为顺服?
为何要用前两节探讨神的信实与人的自由意志?若不基于对这两点的正确理解,任何关于顺服的认知都将流于肤浅。顺服意味着放下己意,顺从他人的旨意。有时顺服很轻松,比如当我们的意愿与他人旨意相同时;但当我们的意愿与他人旨意大相径庭时,顺服便变得艰难。正因如此,顺服成为衡量我们“配得赏赐”的终极标准。我们通过顺服来尊荣所顺服的对象,而顺服正是我们尊荣上帝的方式。若能养成这般品格,生命中其他课题自会迎刃而解。
我们都必须抉择:是侍奉上帝,还是侍奉自我。最深的悖论在于:侍奉自我时,我们并非最好的自己——上帝与我们都蒙受损失。通过正确选择——即顺服——我们方能成为最完美的自己——成为高效的基督徒。当拥有真实选择权的受造物顺服另一位(即上帝)的旨意——祂曾冒着我们可能不顺服的风险——我们便达到至善境界。在侍奉上帝时,上帝与我们皆得胜。这便是艺术的极致——最美的舞蹈。
这些理念有何实际应用?重温基督徒分为教职人员与平信徒两派的例子。有人视教职人员为全心奉献、全然顺服者,而认为平信徒不够虔诚。认为受薪的全职事工者比无偿志愿者更虔诚或更顺服,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显然,衡量事奉价值另有标准。顺服即是衡量标准。与其身处“事工”却违背神旨意——即不顺服,不如离开“事工”却行在神旨意中——即顺服。人生任何阶段,我们都应当确知自己身处应在之位,行当行之事。世间万物,无此为重。
我对传教士的呼召怀有崇高敬意。从韩国归国时,当人们称我们为“前传教士”,我经历了身份认同危机。尽管我们正在为所属教派开拓教会,我却在“牧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间挣扎。后来不再担任牧职时,我又因同样的原因痛苦不已——我以英语教师身份赴华,竟成了研习中文文化的汉语学生!为何这般艰难?是何种不合理的优越感使我轻视非牧师身份?这些抉择皆百分百顺服,却仍引发身份危机。为何?即便是如今,我仍挣扎于当教授培养牧者而非亲身牧会之间——显然不该如此。那些离开职场全职育儿的职场男女,同样经历着这样的挣扎。当我们顺服时,即便事态表象可能招致他人误解或不认同我们良善抉择的价值,能否学会确信神仍悦纳我们?
成功 = (天赋 + 机遇 + 成就) ∝ 动机
图15-1 成功计算公式。
我们认识许多“非牧师”,他们是全然奉献、热忱祷告、谦卑真诚、不断成长且顺服的基督徒,值得我们高度尊重。我们也见过自私骄傲、顽固无情却因职业身份而备受尊崇的“牧师”——我部分也属于这类群体。你顺服神的程度,正是你成功的程度。前页图15-1所示的成功方程式已在第七章(认识你是谁与不是谁)中详尽阐释。顺服是理解该方程式的关键。
此方程式衡量我们各自的顺服程度,对比我们实际表现与潜在可能的差距。这与职业无关,却完全关乎将己意顺服于他人意志。
惩罚与奖赏的程度
圣经中多次提及不同等级的奖赏与冠冕,表明天国中并非人人获得同等报酬。在《哥林多前书》3:12-15中,圣经将值得奖赏的(称为金、银、宝石)与不值得奖赏的(称为木、草、秸秆)做了区分。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上帝衡量奖赏的质量、数量或价值的标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是完美的行动主义者——祂以奖赏的应许激励我们行善。当我们顺服时,祂的计划便得以实现。顺带一提,在天堂我们都将被完全成全,因此不会因他人的奖赏或地位而心生嫉妒。
圣经明确指出某些罪行更为严重:“因此,那把我交给你们的人,他的罪更重了”(约翰福音19:11)。另见:
“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也不照主人的意思行,要多受责打;惟有那不知情而做了当受责打的事,要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加福音12:47-48)。
显然,未被赋予太多者,要求也较少。这些关于神公义的经文表明,地狱的惩罚存在不同程度。祂是公义的神,以不同程度的奖赏应对不同程度的罪孽。这向我们揭示了重要真理:行为至关重要。它必将受到公正的惩罚。
除了地狱的肉体痛苦,永恒的精神折磨将与每个人所犯的罪完全成正比。人类记忆内置惩罚机制。当我们反思自身行为时,它将永恒地制造与罪孽完全相称的精神折磨:我们本该知晓的程度、我们所行的恶事、我们错失的悔改弥补机会、我们所行之恶与本可为善的对比、我们身处之地(地狱)与本可抵达之所(天堂)的对比。若我们机缘稀少且认知有限,这些减轻因素便能减轻我们的负担。若我们的行为未达可能的恶劣程度,同样能减轻负担。我们本应采取行动的机缘与认知愈多,责任便愈重。恶行愈多或愈频繁,精神痛苦便愈深。换言之,罪孽越轻,越少感受到谴责;罪孽越重,越深切体会到谴责。由于每个人承受的精神痛苦都与其处境成正比,地狱的煎熬将完美契合每位囚徒。
我们的行为并非决定永生归属天堂或地狱的标准。最终抉择取决于上帝是否赦免我们的罪孽,而这又系于我们是否相信救主、认罪并悔改。救恩是赐给认罪悔改之人的免费礼物。对于那些不悔改而落入地狱之人,其精神痛苦程度将与行为恶劣程度相匹配。反之,我们的功绩并不决定能否进入天堂——这取决于对救主的信仰、悔改与认罪。那些凭信心进入天堂者,其赏赐将与行为成正比。
诚然,勉强进入天堂者与即将进入天堂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与地位差异。讽刺的是,若不认罪悔改,某些行为比我们更好的人仍可能坠入地狱;而某些本应因罪行被拒于天堂之外的人,却因上帝的宽恕得以进入天堂——这绝非源于其行为的善劣。信仰是决定永恒归宿的标准。然而天堂与地狱两处,都将根据行为施以不同程度的奖赏与惩罚。信仰将我们置于二者之一,行为则决定我们的位阶。因信仰上帝并认罪得救更为重要,它决定了我们永恒的居所。但行为(顺服)依然至关重要。我们无法预知彼此的奖赏或遗憾将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但差异必然存在。我祈愿你阅读此文并非为减轻地狱之刑,而是为增进天堂之赏。即便我确知自己将下地狱,仍会谨守行为(顺服上帝),只为在永恒中少些懊悔的沉思。通过本书,我既盼望激励人们当下活出最佳品格(顺服),也盼望你们能永享天上的赏赐。
在亚洲服事期间,常有人问及未认识耶稣的祖先在永恒中的境况。圣经明言:沉沦在罪中的人将永远与神隔绝。面对东方或非洲信徒的真诚追问,我们该如何回应?关于惩罚程度的讨论,使我们能用真理安慰“失丧者”的亲属:公义的神绝不会施加不恰当的惩罚。这包括那些机会稀少、无知无罪之人。基于前述理由,所有永恒失丧者承受的“悔恨”,都与他们行为应得的程度完全相符。即便在地狱,神的公平也显明无遗。
人人都将获得公正对待。有些人将蒙恩典。每个人至少会得到应得的报应。所受的惩罚将与他们对所知信息的顺服程度(回应程度)成正比。那些已悔改罪过、弃绝罪恶并蒙赦免之人,必将获得远超其应得的优待。然而,地狱中无人会承受超出应得的惩罚。当未得救的祖先“遵行”他们所知信息(即按良知与对神要求的认知行事)时,其受苦程度必不逾越应得。
顺服的程度
世人顺服的自发性、喜乐度与彻底性各不相同。需考量三个维度:我们顺服神旨意的速度、展现的欢欣程度或意愿程度,以及顺服的彻底性。这三者是最直观的顺服程度衡量标准。任何渴望提升属灵表现的人都应关注这些要素。我们越是迅速、欢欣、彻底地顺服,神就越喜悦——这正是我们发挥最佳状态的表现。
衡量顺服存在多种可辨方式。一端是悖逆的邻近状态——勉强、不情愿且不完全的顺服;另一端则是即刻、欢欣、全然的顺服。在这连续体的中间地带,存在着诸多可供衡量的程度差异。我在韩国经历的迟延顺服表明:顺服——即便是不情愿的顺服——仍优于悖逆。耶稣曾讲过两个儿子的比喻:
“你们以为如何?有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去对大儿子说:‘孩子,你今天去葡萄园做工吧。’他回答说:‘我不去。’后来却改变主意,还是去了。父亲又去对小儿子说同样的话。他回答说:‘我愿意去,’却没有去。两个儿子中,哪一个遵行了父亲的旨意呢?“他们回答说:‘是第一个。’”(马太福音21:28-31)
在前几章中,我们提到我在韩国处理朴牧师事务时态度不当。虽然我拓展事工的行政政策正确,但对反对者怀有恶劣的个人态度是错误的;因此,我错了。因我恶劣的态度,神在那种境况下无法动工。值得感恩的是,后来我获得了服侍并尊荣朴牧师的机会。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不向他人透露他持续所做的伤人行为。我本可揭露这些事,却选择了沉默。因主在山间小屋禁食时向我显明的真理,我停止了论断,转而服侍他。为此我深感欣慰。如今我懊悔未能更早如此行。当主在山上管教我时,我本该更迅速地回应。因起初只是勉强顺服,我耗费数日独自与神深究才化解这心结。除却“服侍而非评判”的功课,此刻我更领悟:迟来的顺服,总胜于永远不顺服。纵使时光流逝,我们的顺服不再如应有的那般自然,只要生命尚存,改变心意永远不嫌迟。若让仇敌使我们相信顺服为时已晚,便会徒然陷入过往悖逆的桎梏。我们可能错失服侍的良机,随着岁月流逝与境况变迁,往昔的过错或许再难弥补。然而只要气息尚存,我们仍可认罪悔改,决心从此刻起转变。我们依然能善终。
但还有另一层考量:即便当下顺服,若带着抱怨,便会剥夺我们体验服侍之喜乐的机会。正如神喜爱乐意施舍的人,祂也喜爱欢欢喜喜顺服的人: “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哥林多前书10:31);“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18)。顺服包含我们内心的态度,这比单纯的外在行为更难掌控。神甚至命令我们喜乐: “要常常喜乐”(帖撒罗尼迦前书5:16)。若不喜乐,便是违背命令!因此,当我们执行任何行动时,仅做正确的事还不够——必须带着喜乐的正确态度去行。消除抱怨的因素能让我们更敞开地经历丰盛,而增添喜乐的因素则在顺服中开启更广阔的可能性。我们正日益接近成为高效能的至善自我。
即刻、欢欣、彻底的顺服
即刻、充满活力的顺服,以欢欣之态全然献给主,正是圣经所要求的顺服境界:“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歌罗西书3:23)。试着想想对你而言困难的事。对某些人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为那些恶待你的人祷告。为他们祷告远比替他们祷告容易。神要我们真诚地为他们求福,恳求祂赐下恩典,并全心渴慕祂成就这事。在顺服神话语时,你能真心为那些误解、利用或诽谤你的人祈求美善吗?尝试这个,或尝试阅读本段时触动你的任何挑战。
在韩国生活的几年里,我们曾雇过一位家政帮手。在美国,蔬菜、谷物和肉类都可即取即用,这或许显得奢侈。但我们发现,在韩国若没有帮手,家务会占用太多工作时间。其中一位帮手尤其尽心尽力。我们称她为阿嬷(韩语“阿姨”之意)。她与查尔在屋内总是默契配合,而每逢宾客来访,阿嬷更是不可或缺的福气。餐食备妥上桌后,她总会细心观察查尔的动向,随时准备接手后续工作。只需一个眼神、一个点头或无声的手势,查尔便能示意她端上新菜肴、为宾客斟满饮水,或为客人调整更舒适的坐姿。阿贾莫尼通过对查尔意念的精准捕捉,让我们领悟了《诗篇》123:2的真谛:“……正如婢女仰望主母的手,我们也仰望耶和华我们的神……” 我们常盼望能像亚雅米尼关注我们需求那样,敏锐察觉主的意念。当我们如此专注于神,便能读懂祂的讯号——有些昭然若揭,有些则隐晦难辨。无论祂通过圣言、圣灵引导、良心启示,还是我们生命中祂所设立的权柄发出信号,顺服都是我们应有的回应。对任何信号的漠视皆属悖逆。我们的责任与喜乐在于准确解读信号并遵行其旨。当我们迅速、欢喜、彻底地践行时,便彰显了最佳状态。
主动跟随者
管理者既欣赏下属恪尽职守,也青睐主动请缨者。任何上司都乐见员工主动回应其关切。但更受珍视的是那些主动提供额外信息的主动型员工——这些信息虽未被要求,却关乎要务,是上司可能未曾想到的。我们欣赏不仅完成任务,更能提出改进方案的人。我们能否成为主动跟随上帝的人?在满足上帝要求之外,是否可能获得祂真正的认可?牺牲是否比顺服更可贵?
就顺服上帝而言,我们恐怕难以超越单纯的顺服。若我们追求牺牲,试图超越顺服,撒母耳对扫罗的话或许适用:“顺从胜于献祭。”当我们献上牺牲或服侍时,上帝是否喜悦?圣经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牺牲性的奉献与服侍正是上帝所要求的。然而,我们不应寻求或期待人的称赞,更不可因此自高自大。超越要求进入可选范畴——额外付出——不应成为骄傲或倚靠己功的根源。若沦为此境,便陷入另一种骄傲相关的困境。
阿贾莫妮周日休息。倘若她周日来我们家打扫或烹饪,我们会欣然接受吗?不会,因为我们爱她,愿她得享安息。我们愿她与家人共享安息日,更愿她随心而行。神为我们预备良善之事,当我们得享美善时,祂便喜悦。在神面前,我们何须超越顺服?唯顺服能使祂欢喜,其余所为皆似掺杂着其他动机。
顺服对我们有益
上帝是慈爱的天父,祂为儿女预备至善。祂通过律法保护我们远离有害之事。然而,要领受祂“保护计划”的恩典,需我们主动选择。若我们拒绝祂的护佑与祝福,祂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本可选择违背。祂赐下每一条诫命(包括但不限于十诫)都是为我们的益处。这些诫命旨在造福我们——并非上帝不愿我们享受快乐,而是祂渴望我们得着真正的好处。祂要保护我们免于自我伤害。每条禁令中“不可……”的表述,其实可解读为“……对你并无益处”。
让我们通过几条诫命来实践,探索上帝诫命的益处。第一条诫命最能阐释此原则。如前所述,其真义实为“以我为唯一真神对你有益”。上帝是至善之源,祂深知自己至善却毫无傲慢,始终为所有朋友成就至善之事。认识祂的人便享有诸多优势——获得智慧、能力、帮助、指引、信息、洞见、健康与友谊。上帝能赐予人的至高恩典,就是祂自己!认识祂就是认识至善,拥有祂就是拥有至善。那些立志讨上帝喜悦、永远享受祂的人,注定要拥有可想象中最美好的生命——无论此刻、今生或永恒。正因如此,这位慈爱、恩典、良善的神将自己赐予我们,宣告:“以我为唯一神,对你们是美善的。”追求感官享乐、物质财富、名望声誉,永远无法像认识神并与祂建立关系那样满足人心。你可明白这条诫命的益处?
再举一例:诫命“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切勿以为神要我们消极禁欲,剥夺当日的欢愉。若我们领悟安息日与其他日子的本质区别,便可自由地重新表述: “你们当享受主日,使其与其他日子分明。”
神深知我们的生理构造,因祂是创造者,深谙这台生命机器的运作规律。祂深知身体需要周期性休憩,明白心灵同样需要从日常重担中解脱。祂洞悉我们属灵的构造,知晓我们需要刻意留出时间滋养灵命。祂赐下每周与祂相会的恩典,这段时光用于教导、敬拜、安息、娱乐、团契与祷告——这对我们大有裨益。若工作需占用主日,请另择一日休憩。年复年透支身体,终将病痛缠身。当我们辜负天赋、违背神对健康的旨意、肆意摧残躯体时,便会招致病痛。神愿我们免于此苦。六日时光足矣完成神所命定的工,逾此便是越界。安息并享受耶稣。上帝愿赐你美好。否认此理便是误解上帝的品性,未能领会祂在悉心照料我们时所享的喜悦。
若有人每周七日为上帝劳作——这并非遵行上帝的话语。当我们妄图超越顺服、妄图以此取悦上帝时,便踏入了危险境地。唯有遵行祂的吩咐,上帝方喜悦。若我们擅自掌控“事奉”方式,按己意而非神旨行事,祂的喜悦便会减弱。超越神所吩咐之事存在三重潜在危险:自我意志、骄傲、行为依赖。自我意志或许驱使我们行看似美善之事,但当我们占据驾驶席而将神搁置副座时,这些事永远无法成为至善。若自以为能靠额外付出赢得神的喜悦,便极易滋生骄傲。这与倚靠行为本质相通——倚靠行为即背离对神的倚靠,是对恩典的误解。结果便是我们偏离了取悦神的焦点,转而追求自我满足。为自己所行之事夸耀,实乃严重偏差。真正卓越的基督徒,终究只是顺服的仆人。
神愿赐我们美好事物,并将此融入祂的生命指南——圣经。遵行圣经指引比刻意“牺牲”多做更令祂喜悦。祂要我们安康、得享安息、与祂同乐,满足于祂合理的期许,并终生持守这模式。当我们陷入过度、勉强、无谓牺牲和苦修的生活时,便徘徊在危险边缘。必须警惕殉道情结(与真实殉道不同)及自以为比神更明智的傲慢。顺服远胜于试图向神献上更多——即所谓的牺牲。我们足够明智,能主动效法人类——当我们完善他人教导时(多说多做),或许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但我们绝不能擅自修改神的诫命。
倘若神自私地要求我们仅为祂遵守诫命,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可能驱使我们追求己欲而拒绝祂的旨意。然而在此事上,荣耀祂对我们大有裨益。遵行祂的旨意,对我们也是至善之选。每逢有机会,我总爱与儿子们滑雪。倘若因滑雪场从我滑雪中获利,我就拒绝滑雪,岂非荒谬?任他们盈利吧!我滑雪只为感受迎面寒风,体验挑战的刺激,享受竞速的激情,征服雪坡的成就,以及锻炼后肌肉的酸痛。滑雪本是乐事!我滑雪只为自己。
我因持守祂的话语使神得荣耀而喜乐。然而即便我全然自私,我仍深信顺服祂的话语、祂的灵、我的良心和我的上级,对我全然有益。祂的话语使我免于惨痛损失,引领我进入安全、充实、全然满足的生命。神的指引正是祂保护我们、赐福我们、彰显祂大爱的途径之一。这正是顺服成为衡量人类终极标准的原因之一。顺服能使我得益,违背则招致祸患。
地位与行为
因我们凭信心得救,在基督里(及天国)的地位便稳固无虞。这是好消息。但坏消息在于:正因凭信心得救,我们常在行为(顺服)上疏忽大意。雅各书论及信心与行为,得出令人警醒的结论:若信心真实,必有行为印证。书中探讨的两大议题(信心与行为)亦可称为“信念”与“行为”,或“在基督里的地位”与“顺服祂的旨意”。我们对耶稣的信念确立了地位,却常未能认真履行顺服圣经、践行真理的责任。
本讨论的核心并非关乎归宿。为便于探讨,且假定凭信心你终将进入天堂。更深层的关切在于你成为何种存在。天堂是地点,我们当前往;但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前往途中,我们更应成为讨神喜悦之人——以全心全意、言行举止都顺服祂。正确的信仰能带你抵达彼岸,而合宜的行为将赢得赏赐。若无善行,你仍可进入天堂(因蒙赦免);但若缺乏合宜行为——即顺服——无论在此生或彼岸,你都无法活出最佳状态。
为帮助我们评估行为(顺服)是否正确,请进行简短自省。你可自由替换以下问题,结合当下正在面对的课题进行反思。什么阻碍你成为谦卑、恩慈、祷告勤勉的属灵勇士?什么让你无法在家中、教会、社区和职场成为支持者、鼓励者,以及彰显神真理的刚强智慧见证人?你是否喜乐?是否存有情欲?是否易怒?你的态度是否端正?你禁食吗?你祷告吗?你定期读经吗?饮食习惯是否节制?是否坚持锻炼?你从日常经历中学习成长,还是抱怨连连?你是否以全心、全意、全力热切爱神并寻求祂?你是否贪恋物质追求,还是渴慕神的国度与公义?你是否心怀嫉妒?对家人是否仁慈?是否自私?是否真诚?是否参与拯救世上失丧灵魂的事工?是否根据所在环境调整福音的表达方式?是否体察周围人的感受?简言之,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圣经?显然,清单可以继续列下去,但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与圣灵之间的对话。
在这些议题上,要么我们以合神心意的方式行事,使神和我们都喜悦;要么我们行为不敬虔,既不能取悦神,也无法使自己满足。神极其看重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顺服时,自身也蒙受保护之益处。还有谁因我们的顺服而受益?
为何顺服而非信心才是终极标准?
我们讨论的习惯是顺服。判断谁能进入天堂的另一标准是:此人是否凭着救恩的信心,全然转向耶稣基督——借着祂我们得以进入神的家?凡如此行的人都在神的家中,必进入天堂;救恩的信心是进入的标准。那么为何在此讨论顺服——而非信心——作为终极标准?既然行为与功绩并非判定神家成员的准则,我们为何要展开这番长篇论述?因为顺服能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顺服能助你成就神为你设定的梦想。
本书并非传福音之作。我无意解释自己为何成为基督徒,也不试图说服你加入基督徒行列。我的目的并非劝你加入那群在天上荣耀宝座前欢庆的人群——尽管我衷心盼望你成为其中一员。但本书始终强调的重点,并非说服你相信天堂是永恒居所的更佳选择,或强调你进入天堂能为神带来更多喜乐。
我的目标是助你成为上帝所梦想的模样。这目标远不止于说服你加入我在上帝舞厅里那场宏伟永恒的舞蹈。我愿你以丰盛之姿进入天堂,愿你能在主脚前献上果实,愿你对尘世人生毫无遗憾。我盼望你对那日的喜乐与期待,能浸透你言行举止的每个细节。愿你每日都怀着对天国之门的殷切期盼而活。如此,你不仅能安然抵达,更将引领许多人同行。因你活出了生命的至善,影响力将倍增,影响力将倍增,你与朋友都将得胜。
向人传讲基督时背诵公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让他人因目睹你的生活习惯而深受感动,以致他们渴望效法你,追随你前行的方向。换言之,让我们学会不拘泥于言语表达,而专注于生命所传递的信息。
我们渴慕丰盛地进入天国,但这还不是全部。其中包含发自内心的顺服习惯,因为你的顺服(行为)将决定他人能否抵达天国。若仅关乎个人得救,我们只需谈论信心。但为使更多人渴慕永恒荣耀上帝,我们必须探讨基督徒行为(顺服)。我们的顺服深刻影响着基督徒群体及其上帝在世上的声誉——这正是培养心顺服习惯的另一要义。他人正以你的生命为参照,决定是否追寻你生命中彰显的那位上帝。你的顺服能为他人带来巨大益处;你的悖逆则会剥夺他人获得这些益处的可能。
上帝赋予你自由意志时,已承担了你可能不选择祂的风险。随后祂又增添了另一重风险——你可能不顺服祂,从而无法影响他人与祂共度永恒。单是理解上帝甘愿承担我们可能不寻求祂的风险,就已足够艰难。然而更令人敬畏、超乎人类理解的是:我们顺服的抉择(即仁爱仁慈的行为)竟能对他人产生如此深远的良善影响。正因如此,顺服成为衡量我们得赏的终极标准。纵然无人能凭己力拯救世界,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活出最有效、最具影响力的生命。选择上帝能使你得救;顺服祂则能引领他人得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