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个习惯 坚韧不拔
高效能基督徒的习惯
“你要和我们一同受苦, 好像基督耶稣的好兵。” 提摩太后书 2:3
发自内心的顺服习惯,或许是本书中最关键的习惯。它关乎我们见主面时,衡量一切行为的终极标准。本章将探讨第二重要的习惯:持守对神的顺服。仅决心顺服尚不足够,它不能保证最终完成。当面对无形的属灵仇敌与人生种种阻碍时,我们必须持守顺服。唯有在逆境中追求目标,品格才能成长。若移除障碍,品格塑造便告终止。比较以下两句便知差异:“约翰表现不错”虽属美言, 但若与“在惊天动地的阻力与近乎无法逾越的逆境中,约翰正展现坚韧、获得巨大成长,且依然表现优异”相比,前者便显得平淡无奇。倘若上帝创造的世界没有邪恶存在,也不需要毅力,我们便永远无法获得全面成长的机会。那样的世界过于安逸。而这个世界赋予我们机遇——在奋起征服的过程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障碍皆为精心设计
上帝更关注我们的成长而非安逸。若非如此,每次遭遇困境都将证明:要么上帝软弱无能,要么祂漠不关心。这两者皆非事实——祂既非软弱,亦非冷漠。更重要的是,祂重视我们的成长。艰难困苦正是成长的沃土。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但祂同样渴望我们成长——结出丰硕果实——这需要修剪。“凡结果子的枝子,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翰福音15:2)。
你可曾遵从神旨意时,在行祂所吩咐之事的过程中遭遇阻力?门徒们就经历过(马可福音6:45-52)。某夜他们遵照耶稣指示前往指定地点,却在加利利海遭遇风暴。耶稣预知当夜风暴,却仍差遣他们前往,更掌控了风暴的持续时间与强度。傍晚时分,耶稣看见他们在风浪中划船,却直到凌晨三点才去帮助他们。早先他曾与他们同历风暴,那时他在船上睡觉,但至少他与他们同在船上。门徒曾亲历耶稣平息风浪。这次他未同舟共济,危机感反而更甚。当风暴再起时,耶稣竟踏水向船中门徒走来。他未曾弃他们于不顾,反倒亲临其境平息风浪。门徒的经历昭示:我们遭遇的困境、其严峻程度与持续时长,皆在神掌管之中。每段经历都在为下一次磨炼预备我们。随着信心增长,试炼愈发严峻。当我们领悟这一切皆是祂为我们益处的计划时,便无需忧虑。相反,当察看神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并欣然接纳祂的作为。
倘若每次顺服神旨意时境遇皆顺遂,违背旨意时便遭遇困境,会怎样呢?世人必争相顺服——非因爱神,只因贪图顺遂。仇敌为使我们软弱,总诱我们以为困境即背离神旨。然风暴未必昭示我们偏离正道,当门徒顺服神旨时,仍遭遇惊涛骇浪。我们必须谨慎看待风暴。约拿偏离了神的旨意,但神却借着海上的风暴吸引他的注意,使他重新回到神为他生命所定的计划中。神可以使用反对来改变我们的方向,但困难并不自动意味着我们走错了路。因此,风暴是重新评估、祷告、成长和重新委身的契机。风暴不是放弃的时候。魔鬼常借逆境使我们误以为偏离神旨意,以此动摇信心。我们必须识破这诡计。神允许逆境临到,实为造就我们、使我们益处。它能锤炼信心,塑造品格。
北京天气酷寒,尤其当北风将西伯利亚冷空气吹入城中时。我们三楼公寓的暖气每天仅供暖数小时。因此保存这珍贵的热量至关重要。我们费尽心思封堵金属窗户的每道缝隙。初抵中国的某个周六午后,我和查尔都头痛欲裂。中文老师来授课前,我们躺下小憩片刻。突然想起冰箱里有鸡汤,或许汤汁能缓解不适。我起身用燃气灶煮汤。我头痛欲裂。喝完汤后反胃难耐,决定请基督徒邻居朋友来为我们祷告。他从两层楼梯走下公寓。刚进门就察觉房间需要通风。简短交谈后,我们惊觉自己正被一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慢慢毒死。我们为防寒冷空气侵入而严密封闭,却也切断了新鲜空气的流通。更致命的是,一氧化碳根本无处散逸。这次事件让我们清醒过来。回想前个星期六也发生过类似状况,这下就明白了——周六是我们待在公寓最久的日子。其他日子我们总在外奔波处理事务,至少还能呼吸到寒冷但清新的空气。请注意,我们遭遇的煤气中毒事件并非离开北京的信号,而仅仅是需要面对并克服的障碍。遗憾的是,我见过有人因类似问题选择离开。然而还有另一种动态:
当我们因困境焦虑担忧时,便会遭遇双重风暴——原始处境(外部风暴)与内心挫败(内部风暴)。神要塑造这样的人:能在外部困境中经历内在平安。若保持内心平静,我们便能承受巨大压力。当外部风暴卷入内心引发“内在风暴”时,我们的船才真正陷入险境。若能让环境逆境仅止于环境——使其无法催生内心风暴——我们便能稳固地持守坚忍。这就是神用风暴训练我们的缘由。
辨识祂的作为
我们活在认知层面。遭遇困境时,我们总依据所感知的情况作出反应。问题在于认知有时会出错。当神为我们行事时,我们却未能辨识祂的作为,或许因祂的作为与我们预期大相径庭。我们常以为事态在恶化,实则那些看似加剧困境的新发展,正是神开始动工的征兆。回想门徒夜渡海面的故事:当耶稣踏水而来时,他们竟以为是鬼怪。而此刻,他们最需要、最期盼的那位正亲临现场。局势即将好转,援手已近在咫尺。耶稣确实正向他们走来,但因他们未能认出祂,误以为是鬼魂,反而觉得处境愈发艰难。与其对自然层面所感知的事态反应过度,不如去探寻上帝真正的作为。
1985年春天,我们在韩国的国家教会举办了首届大会。当时我们住在首尔,但全国总部设在90英里外的南部城市大田。除教会事务外,我还兼职攻读神学院课程。某日午后归家时,妻子查尔在门口迎接,告知我们教派的国际主席将出席大会。他会提前一两天抵达首尔,暂住我们家中,并随我们一同前往会场!连宣教部主任的造访都堪称盛事,更遑论会长亲临。更棘手的是,与我存在行政政策分歧的国内理事会朴牧师,竟与会长私交甚笃!我心中难免忐忑。
恰逢当日我正禁食,便上楼至卧室,打算祷告至晚餐时分再开斋。刚关上卧室门,我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祷告时,圣灵清晰地低语:“这不是鬼。”我立刻明白祂的意思。这看似鬼魂,实则不然。自那一刻起,我怀着平安、信心,最终满怀期待,为与总干事的良好会面、前往大田的顺利旅程以及大会的圆满举行祷告。他在我们家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儿子们也十分喜欢他。尽管途中消音器脱落,电路短路迫使我们深夜在没有车头灯的情况下载着总统行驶,但我们平安抵达了大田。大会顺利举行,我无需担忧。这份心安与满怀期待的祷告信心,多半是主赐予的。祂恩慈地让我明白:这次造访无需恐惧。这并非鬼怪作祟,而是主在动工。
当逆风狂浪暴雨交加,你的船舱不断进水时,请自问:“风暴中的'鬼怪'究竟是什么?”或许是神正以超乎你预期的方式开始动工。学会放手让神按祂的智慧施助,纵使这智慧与我们的期待大相径庭。
铭记昔日的奇迹
我们与主的同行之路,始终交织着困境与祷告应允。似乎刚渡过一难,新难又接踵而至。在加利利平息风浪的前日,耶稣刚喂饱五千男子,外加妇女孩童。耶稣曾以创造与供应的奇妙神迹化解那次困境,门徒却似乎早已遗忘。我们因当下忧患而忧虑,正因忘记了神昔日为我们成就的奇迹。若能忆起上次困境中蒙受的神迹般帮助,便更可能在当前风暴中保持平安。耶稣说门徒需要记起并明白那五饼二鱼——前次的神迹。上帝曾带领你穿越过哪些风暴?祂为你成就过哪些奇事?上帝改变了吗?没有。祂始终如一。正如昨日用饼鱼喂饱饥饿人群,祂今日同样能平息你眼前的风暴。
1986年夏天,我们在韩国度过十三载美好岁月后返回美国。当我结束最后任期时,他们并未用新外籍人员取代我。韩国本土同工已就位,继续开展学生事工、夏令营、植堂、牧养、教学,并管理我们的牧师培训项目及国家委员会的行政事务。让工作自然过渡是宣教士的基本使命,我们在十三年间已六度完成此项工作。
返美之际,我深知主正引领我完成最后的学术课程。同时,我渴望在求学期间开拓新教会——此前我不仅在韩国培训鼓励韩国人建立新教会,自己也曾亲手开拓过教会。我认为回国后再次践行此道实为恰当。为此我向主管部门提出建立新教会的计划。当时有两个选择:牧养俄亥俄州现有教会,或在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建立新教会。有对夫妇从我们教派在北加州的教会迁居宾州,有意参与建立新教会的事工。我称他们为格雷格和帕蒂。
我认识他们在北加州的前任牧师弗雷德,便致电给他。我联系到他的妻子苏,与她聊起格雷格夫妇及我们共同开创教会的愿望。我请苏向格雷格夫妇推荐我和查尔,毕竟苏与我们都相识。当时我竟未想到要请苏向我们推荐格雷格夫妇。
查尔和我从洛杉矶飞往宾州,与格雷格夫妇会面后,决定共同创立教会。我们支付了新建双拼房的定金,便返回洛杉矶接孩子收拾行李。准备就绪后,我们便启程前往东部开启新生活。最初在格雷格和帕蒂宽敞的家中举行聚会,格雷格担任教会财务。从韩国运来的个人物品暂存于他们空置的地下室,数月后新房落成才搬入。期间我们租了数间公寓。
最初数月进展迅猛。当地社区亟需我们这样的教会,许多家庭欣喜于我们的到来。然而格雷格开始委婉暗示我:帕蒂近来心事重重。她对教会诸多事务心怀不满,尤其对我个人颇有微词。数周后,某个周日傍晚至周一期间,我接连接到格雷格及其他三户家庭的电话,他们逐一宣告不再参加我们的教会。短短一周内,教会人数从35人骤减至18人——那四户家庭的17名成员全部离开。我的心碎了。格雷格和帕蒂决定不再与我们共事,也不再参加教会。此外,他们显然将不满情绪宣泄给他人。此事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领导威信和教会声誉,连其他善良的会友都受到负面影响。诚然,我并非完美的美国牧师,部分危机或许源于自身不足。与格雷格数次交谈后,我发现他已陷入无助境地。而与帕蒂的对话则沦为充满怨毒、嫉妒与刻薄的恶语相向。因着在韩国经历的“磨炼”,我得以在那些令人心碎的对话中保持内心平静。我在韩国历经艰难岁月,深知神始终如一。然而我仍深感痛苦——因为我部分相信了帕蒂攻击中那些刻薄的指控,将严厉的批评内化于心。
约十日间,我深陷极度沮丧。我真是如此难以相处吗?我辜负了上帝吗?海外岁月是否让我与故乡人疏远?我该更强势些?还是更温和些?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上帝是否欺骗我们来到这里?第二周的周三,我禁食祷告。那时我常穿过街道,到我们住处对面一片幽静的林地祷告。林间蜿蜒的小径已被我踩出清晰的痕迹。我来到这片心灵的避难所,绝望地祈求上帝拯救我们陷入绝境——尤其要治愈我内心的沮丧。我恳求上帝赐予新力量助我度过难关。棕黄的秋叶铺满林地,行走疲惫之际,我最终俯卧在落叶与青草间继续祷告。我向主重温《诗篇》第23篇,说:“主啊,唯有你能复兴我们的灵魂。求你复兴我的灵魂,我急需复兴。我已干涸,我已枯竭,我再无信心。”
这并非我首次祈求复兴。在韩国生活的最后几年,我的创造力曾陷入枯竭。我曾求神恢复我的异象、创造力、精力与热忱。祂在四方面都应允了我。此刻我再次渴求奇妙的复兴。当我将脸埋进落叶与湿润的森林草丛,身体舒展在我的“辅导师”沙发上,泪水顺着脸颊流淌——内心深处的痛楚正以难以言喻的煎熬撕扯着我的灵魂与精神——我哭着向神哀求。
神应允了这祷告。当日在林间停留多久我已记不清,但回到公寓时,我满怀确信地告诉夏尔:神必引领我们渡过难关。我们在那个社区扎根三年,我学会不再将每句言语攻击的恶意都深埋心底。最终我们将教会交托给一位受过培训的同工弟兄。神再次彰显了祂的大能,而我们持续培养着韧性。那位带领我们度过韩国困境的神,如今又引领我们跨越新的难关。
心理障碍
东方三博士从目睹东方星辰到抵达耶路撒冷寻访新王,历时两年。显然他们需要这么长时间来筹备和完成旅程(马太福音2:16)。然而,敬拜耶稣的地理障碍远不及心理障碍巨大。人生最大的阻碍源于心理与灵性。若能改变心意,便能改变生命与世界。这些智者无疑期待抵达耶路撒冷时,当地人能解答他们的疑问。他们或许预想许多人已认出并尊崇新王,会发现众多敬拜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询问的人中无人敬拜祂。更令人惊讶的是,耶路撒冷竟如此冷漠。当遭遇这般冷遇时,他们放弃了寻访吗?没有!这些智者不会因他人消极而停止追寻。
耶路撒冷人本可比智者更轻易地敬拜耶稣。然而在耶路撒冷的居民中,仅有西缅和亚拿被记载为敬拜祂的人。即便如此,贤士们仍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朝着目标前进。他们经历中最令人惊讶的转折,或许发生在离开耶路撒冷之时。他们独自离开耶路撒冷实属诡异——为何无人随行?这些远道而来的贤士为敬拜君王跋涉千里,耶路撒冷的学者们却连十公里路程都不愿走,只为前往伯利恒!他们坚持说:“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马太福音2:2)。纵然独自离开耶路撒冷,他们仍毅然前行。何等决心!
当我们在重重阻碍中为主劳苦时,常因他人——那些更聪明、更强壮、更具资格、本可更轻松事奉主的人却未把握机会——而备受打击。多少次,那些本可更轻松服侍的人却袖手旁观?他们或许开着更豪华的车,住得离教堂更近,穿着更体面的衣裳,拥有更强的舞台魅力,或是受过更高教育。这些就足以成为我们不服务的理由吗?仅仅因为我们必须比他人更努力工作、走更远的路、克服更多障碍,就足以让我们放弃追求更深认识耶稣、更忠心侍奉祂的志向吗?
十一岁时,我第一次送报纸就培养了在困难中坚持的意志——尽管他人比我轻松得多。我们住在城北的中产社区,而4号路线却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南。这意味着我必须离家一英里多送报。每周六我还要上门收订阅费。有时需反复奔波才能找到收款对象。偶尔会漏登某户,或被狗叼走门前的报纸,这意味着我得再跑一趟补登。送报、收款、补登的循环磨砺出我的毅力。这些辛苦换来每周存入银行的三到六美元。几年后,当我接手1-C路线时全家都欣喜不已。这条路线离家更近,所在社区也更优渥。靠送报收款谋生的艰辛,在其他方面培养了我,这些收获远比金钱珍贵。
父母目睹我与困难抗争,他们给予支持却从不“代劳”。这正是他们教导我的方式。他们从不驾车送我去南边办事。雨雪交加、汗流浃背、狂风呼啸的日子里,送报工作尤为艰辛。每当报纸超过二十页,或需在派送前插入广告页,工作量便倍增,肩头负担更重。那时我每天背着近百份报纸,多次忍受肩头酸痛——却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壮。当我们把生活安排得太轻松时,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如今我绝不会用任何东西来交换童年那些历练。它们教会我坚持到底的品格,这份品质后来派上了用场。它们赋予我完成任务的毅力,让我能在教会遇到困难时坚持到底。正因如此,当传教工作遭遇阻力时我能坚守岗位,在建立新教会遭遇挫折时能通过祷告坚持到恢复。这份毅力部分源于我在家乡送报纸的经历。
从韩国归来移居宾州后,两个儿子都接手了送报路线。如同当年父母对待我那样,我支持儿子们但不包办。他们每天黎明前起床送报,淋浴后准时赶往学校。不到一年,他们便买了车,找到了薪资更优厚的工作。丹为一位聋哑母亲送报,她有两个幼子。丹肩负重任,表现出色。乔尔曾长期为一位依赖呼吸机的老人送报。每次清洁呼吸机部件时,老人的性命都掌握在乔尔手中。这对十六、七岁的少年而言是何等沉重的责任!他们因此获得了何等成长与可靠性!毅力和可靠性正是代代相传的品质。
期望与现实
你可曾多次发现期望会欺骗自己——新工作、新体制、新牧师或新社区的现实与预期不符?上帝是否必须创造符合我们期望的现实?我们是否该调整期望,顺应祂的现实?唯有天国才能完全契合——甚至远超——我们的期待。若要持守生命中的艰难,更要持守品格塑造的艰辛,我们必须学会调整。这正是持守的真谛。
智者们满怀喜悦奔赴耶路撒冷,继而前往伯利恒!当他们在王宫与学界遭遇冷遇时,是否感到失望?在伯利恒未见王宫时,他们是否惊讶?他们在伯利恒寻见的是普通屋舍里的婴孩(马太福音2:11),显然这是耶稣诞生后马利亚、约瑟与婴孩耶稣受邀居住之处。这些智者能透过普通屋舍的物质环境,看见其背后的属灵维度。这使他们得以适应伯利恒的现实。
初到中国担任英语教师时,我们参加了岗前培训。作为外籍专家,我们被视为客人在异国他乡,不得讨论政治、性或宗教话题。但我们可以回答学生提问,也可在公寓接待访客。学生们总能提出如此精彩的问题,我为此深感欣喜!我结识了几位来自其他大学的中国基督徒,他们每周四晚上来我们公寓参加圣经学习。我们相处愉快,这些弟兄的圣经知识日益增长。然而在我们抵达北京刚过一年时,我被告知警方已建立我的档案。这消息令人震惊。我始终试图在两条细线上行走:一方面渴望向寻求真理者分享信仰、教导信徒圣经真理、鼓励基督徒;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守政府规定。
许多普通民众欣然接受我们的信息,分享福音的机会常如祷告的奇妙应验般降临。然而在传福音不合法的地区,以祷告勇士和福音见证人的身份事奉主,必然伴随风险。我们赴任之初便心知肚明。我们读过那些信心英雄的事迹:"他们堵住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离刀剑的锋刃;他们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军队……受了刑罚,不肯苟活,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有人被捆锁监禁。他们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被刀杀死。他们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四处流离,受穷乏、患难、苦害——这世界不配有他们。他们流离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之中(希伯来书11:33-38)。
每当我思考为信仰受苦的事,总觉得那是别人经历的,与我无关。想到自己或许也要如此,心理上受到不小的冲击。我能吗?会吗?愿意吗?能站稳吗?能忍受吗?无数问题在我脑海中翻涌。最终我决定:若真需要我这样做,我愿意。我并未离开,也未改变祷告寻求机会的姿态——在蒙召居住的这片土地上,我仍竭力践行神的旨意。西方许多优秀的基督徒同样怀有这份奉献精神。我深信,倘若处境使我们这些“自由”世界的人需要付出代价,我们必当甘愿。我们也会像历代各国信徒那样,挺身迎接挑战。我们同样会坚持到底。凭什么这么说?当我发现自己在北京有警察记录时,我“读懂”了自己的反应——阻力反而坚定了决心。
你的人生中,期望与现实相悖的经历有多少?在事业、家庭、教会中?你感受到神的引领而迁徙,抵达后却发现与预期相左。但你怎能否认神引领你至此的事实?你所发现的现实虽与期望不同,却与神引领你前行时的预想并无二致。智者并未让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阻碍他们追求神赋予的使命。他们展现出非凡的现实接纳力——纵使所见与想象天差地别。他们探究的真理、肩负的使命,远比期望与发现的差异更为重要。莫被意外境况扰乱心神!智者的坚韧包含着顺应突发现实的弹性。智者能从预期转向现实,并坚守目标!他们从受害者心态转向胜利者姿态,不再追问“谁害了我”,而开始思考“如何从此刻前行”。
买下整块田地
耶稣曾讲述一个欣喜购田的故事:“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又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马太福音13:44)耶稣借此敦促门徒为天国大业甘愿变卖一切、奉献一切、舍弃一切。有些人身处政治或宗教环境,必须买下整块田地才能成为信徒。就我们而言,全家决定买下整块田地,使我和查尔斯能继续在中国事奉。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在中国最后一年,我们靠积蓄和查尔斯教英语的津贴维持生活。那年我完成了四十篇中文基督教主题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回国后出版,后来在中国也再版了。但那年经济确实很拮据,我们不确定上帝的旨意。那年冬天二月,我们参加了儿子乔尔和儿媳伊丽莎白的婚礼。婚前几天,我和查尔、丹、乔尔讨论了我们在中国的处境。
我们谈及事工需要耗尽积蓄的现状及其利弊。但我们确信神爱中国,既然已掌握语言,留在这个属灵需求迫切、丰收在望的禾场似乎是合宜之举。孩子们主动表示:“我们目前事业尚处起步阶段,无法经济上支持你们留中,但若你们愿以积蓄和退休金维生,我们将以赡养你们晚年作为支持。”经商议,我们四人达成共识——要“买下整片田地”。作为家庭,我们将竭尽所能延续这片事工。
孩子们向来支持我们,成年后更是如此。他们鼓励我们这对空巢父母若心有所向,便重返宣教工场。即便如此,他们言语中展现的承诺程度仍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今我们明白,上一代的坚守已孕育出下一代的坚守——这并非基因使然,而是儿子们选择效法他们的榜样。
对我们四人而言,这如同买下整片田地。有时坚忍的最佳体现,正如耶稣故事中那人“欢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了那块田”。在我们看来,唯有如此才能继续在中国耕耘。然而回到北京不到一个月,我接到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打来的意外电话。在神的引导下,这通电话最终促使我们从宣教工场意外返回美国,开始培训宣教士和牧师。结果,在中国服侍的特权被培养下一代基督徒工人的机会所取代。购买那块田地并非必须,但我们已决心如此,并重返中国,无论代价多大都决心留下来。我们毫无悔意。
看看我们的救主,祂在世上的使命中始终保持着最完美的状态,直至荣耀的终点。在祂最辉煌的时刻,“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希伯来书12:2),为要救赎一切信祂的人。或许你能看见这样的明证:在逆境中以喜乐之心全然顺服、克己自持、持守坚忍,正是成就永恒最佳自我的至善之道。这正是神为你设定的梦想,凭着神的帮助,你必能实现它。当你达成时,祂必展露笑颜——因祂的梦想在你身上得以部分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