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个习惯 与天父亲密相交
高效能基督徒的习惯
“父已将何等大的爱赐给我们,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 3:1
在本章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目光转向与天父亲密相交的本质。在思考与神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仍要保持对祂荣耀、威严与至高大能的敬畏与惊叹,但需增添另一维度。若仅因祂的伟大与威能而敬畏,便错失了对祂的重要认知。我们更要体察祂温柔、柔软、慈爱的特质——我们视祂为“爸爸”,而祂也盼望我们成为祂“亲爱的孩子”。失衡便不完整。若要描绘准确的画像,我们必须在认识神刚强有力的同时,也把握祂温柔可亲的本质。
我曾赴南非与印度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休假/宣教之旅。旅途中我进行了一项实验:通过增加每日祷告时长来提升事工效能。事实证明事工确实更有效了,但意外收获是与神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
上帝威严的双重面向
在印度的四个月里,我多次有机会向听众阐释第十三章(把握全局)提到的两个荣耀真理——上帝既伟大又亲近。若祂仅有威严而无亲近,虽能施助却不会主动关怀。若祂仅亲近慈爱却无大能,或许能同情却无法解决我们的困境。正是祂的大能与亲近的结合,造就了祂如此奇妙独特的本质。这与印度多神论中众多暴戾遥远的神明截然不同——无助的人类试图讨好这些神明以避灾祸。而真神既伟大又亲近的事实,意味着祂既能也必将帮助我们。
每当我分享这些思想时,听众都欣喜回应。我阐明上帝不仅伟大全能(有能力帮助),更亲近慈爱
(愿意帮助)。印度听众轻易便能察觉圣经之神与印度众神间的鲜明对比。在探讨上帝大能与施助意愿这些深奥神学真理时,我从未使用“超越性”或“临在性”等术语。尽管如此,我的本意是通过他们易于理解的语言——以及译员能轻松传达的表达——来传递这些宏大理念。
这个比喻为探讨我们与天父亲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仅凭创造之力、威严、智慧与全知,我们无法完全领悟神的伟大。上帝的伟大还蕴藏着另一面——温柔、亲密且同样奇妙:祂近在咫尺,温暖亲切,友善慈爱,接纳包容,
触手可及。要领悟这温柔的一面,我们或许需要转换视角,而从上帝的视角看世界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当神赐予我们祂的视角时,我们的认知必将改变。若以神所赐的新视角观察万物,便能领会下文所述的真谛。
范式转变的独特契机
归国后,趁着海外经历犹在心头,我决定花三天时间与神独处。我祈求神亲自为我进行总结,好让我能通过祷告消化从祂那里领受的启示。我也渴望彻底理解祷告中学习过程的真谛。在海外六个月里,我宣讲教导的能力显著增强,对古老真理的洞见也焕然一新,这些改变如此深刻,我绝不愿重蹈旧日模式。我渴慕神向我显明祂的优先次序与价值体系:什么对祂至关重要?什么又微不足道?何为祂眼中珍贵与无价值之物?何事值得追求,何事可相对淡泊?我决心调整自身价值体系,使其更完美地契合祂的标准。我郑重祈求思维模式的转变。印度之行已结束,美国的事工尚未重启。我趁此“过渡期”向神寻求洞见。
圣经说: “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各书4:8)。从“亲近”一词的运用,我们可知神渴望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祂更愿我们的关系亲密而非疏远,柔软而非僵硬,温暖而非冰冷。祂期待这关系充满友善与亲密,而非敌对、怨恨,或仅止于敬畏、尊重、恐惧与崇拜。这些反应本是与圣洁神相交的自然状态。但若忽略亲密无间的特质,便错失了关系的核心真谛。
或许正是那份渴望亲近神的祷告,推动我付诸实际行动。从那日起,每日晨祷时我便想象自己伫立于高台之下,神端坐于荣光宝座之上。我如此宣告:"父啊,我在此沐浴于您宝座流淌的荣光之中。在这充满光辉、明艳、色彩、闪耀、芬芳与荣耀的圣所,在万千声音颂扬您伟大、赞美您威严的歌声中——那声浪如雷震动大地——我怀着敬畏之情高声赞美您的伟大与威严。我俯伏在地,以至深的敬畏与谦卑将脸贴于尘土;我承认祢的至高与无上伟大。"当我想象自己置身于神的宝座室,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时,我的赞美变得比多年来惯用的那些熟悉赞美词更真实、更自觉、更有意义。
如此赞美片刻后,我通常进入下一阶段。我会这样说:"此刻我怀着敬畏之心,缓缓抬起头仰望您美丽可爱的面容。看见您对我微笑点头,我将此视为邀请,便拾级而上靠近宝座。您微笑着鼓励我更靠近些。我攀上您的膝头,将头倚靠在您的肩上,一只手臂搭在您的肩头,另一只环绕您的脖颈。我深情地轻声在您耳畔呢喃:‘爸爸,我爱您。爸爸,我爱您。’"与神如此亲密交谈片刻后,我便从祂的膝头、宝座与平台上下来,继续进行当日常规的祷告与代求。
在父亲膝头驻足的益处
在海外那六个月每日延长祷告时间的经历中,我持续与神亲近。每日增加的祷告时间变得愈发自然,我学会享受从赞美到祈求的从容节奏,在每个祷告主题上尽情停留。我深知自己正经历属灵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我返回美国后仍在延续。2003年1月2日清晨——在我独自与神进行为期三天的汇报后一周多——我按上述方式祷告时出现重大变化:当祷告进行到通常该从神的膝上、宝座和讲台“下台”的时刻,我却强烈渴望继续停留。我向祂倾诉这份渴望,祂便邀我长留。余下的祷告时光里,我始终安坐于祂膝上,用词也悄然转变——如同孩童与父亲对话般自然。
当上帝在天上而我们在地,或置身人群、远离宝座时,背诵固定祷文或许更轻松。但当你安坐于祂膝头与天父交谈时,用陈词滥调祷告便变得艰难,甚至不可能。陈词滥调能让我们在声祷时保持话语流畅,却无法深化对话的深度。它们能使祷告听起来正统得体,让旁人接受,却无法增添私人祷告时刻的实质意义。与父亲交谈时,你不得不真实以对。你必须专注于所言所语,传递真实心意。当你想象自己倚靠祂的肩头亲密交谈时,若心不在焉地重复陈词滥调,那画面何其违和。每当察觉自己如此行径,我感到的羞愧远胜于在尘世祷告处走神时的窘迫。在灵里来到神宝座前,思绪游离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攀上天父膝头,将话语直接倾入祂耳畔时,心神游移与陈词滥调更显不合时宜。能坐在祂膝上是何等威严圣洁的恩典!当我们向天父耳语时,每个字句、每个念头都焕发全新深度与丰盛。从天父膝头俯瞰宇宙与尘世挑战,万物皆显不同——问题显得微不足道,毫无威胁,易如反掌。
言语的力量
语言传递意义。当我们使用“圣洁”“崇高”“高举”“至高”“大能”‘荣耀’“威严”等词汇时,确实在以应有的方式尊崇上帝的荣美。然而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尤其当我们仅限于此类词汇时——也可能不自觉地将上帝置于遥远之处。但耶稣与保罗使用“阿爸”(《马可福音》14:36,《罗马书》8:15-16)一词,却让我们感知神的亲近。在亚兰语中,“阿爸”意为父亲或爸爸。耶稣用这个家庭日常用语祷告,使神显得更亲近——尽管当时的犹太人会认为这有失敬意。此处的“阿爸”可译为“爸爸”。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面对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正是用“阿爸”呼求。保罗两次强调儿子的身份:在《罗马书》中他写道:“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圣灵亲自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马书8:15-16)。据加拉太书所言,我们作为蒙恩的儿女才得使用此称谓:「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书4:6)。
新约中几处经文引用了亚兰语词汇并给出译文。例如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以利!以利!拉伯拉加!”(马可福音15:34)意为“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马可福音15:34)。经文中的译文消解了阿拉姆语词汇的神秘感。然而在马可福音、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阿爸”一词始终未被翻译。若“阿爸”是亲昵的父称,未能将其译为读者语言中的“爸爸”或“爹地”实属遗憾。这个词本是幼童亲昵称呼父亲的用语,若能保留其原始的动态冲击力,必将更深刻地触动圣经读者。可惜它仅在页边注或圣经词典中得到解释。遗憾的是,保留阿拉姆语原词——用“阿爸”而非“爸爸”——削弱了该词的震撼力,也减弱了它本可唤起的读者情感共鸣。圣灵——那赐予儿子的灵——正是通过这种事工,向我们确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年长的孩子称父亲为“爸爸”,正式场合或许称“父亲”。但“阿爸”的用法表明,神接纳我们如同祂的小孩子。祂随时愿意亲近我们,如同慈爱的世间父亲对待幼子那般亲密。
在第十三项习惯(把握全局)中,我们探讨了勇气要素。我曾提及,作为初赴东方传教的候选人,能称呼上帝为“爸爸”曾给予我积极影响。深知天父永与我同在,使我得以勇敢面对未知。那是我与天父亲密关系旅程中的重要突破。此后我偶尔仍称祂为“爸爸”,这既是我的慰藉,也是我们共同的喜乐。然而词语常有多重含义——“爸爸”虽比高坐在宝座上的至高创造主更亲密,但这个称呼本是我十岁后对亲生父亲的称谓。我深爱父亲,常与他相拥,但那些依偎在他膝上的岁月早已远去——我已长成少年。我们的拥抱变得充满男子气概与豪迈,伴随着频繁的拍背动作。当我开始称呼上帝为“爸爸”时,这标志着我更进一步地回归孩童本性: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与祂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 祂的智慧与我的愚昧形成鲜明对比;祂的浩瀚知识与我的无知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又一次巨大的多维概念飞跃。上帝重新显出祂的伟大与强盛,而我愈发意识到自身的软弱、依赖、无知与愚昧。然而与此同时,我却亲近着一位我深爱、信赖、并能以孩童般方式坦然表达亲昵之情的人。我深刻体会到这段本已美妙的关系中崭新的维度。
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3-4)。称呼神为“爸爸”需要孩童般的态度。同样地,耶稣对耶路撒冷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如同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马太福音23:37)。这些比喻共同勾勒出亲密关系:幼小者毫不迟疑地奔向父母怀抱,寻求庇护与安稳。不妨将“爸爸”的称呼与“奔向母鸡翅膀下的庇护”的意象结合起来。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小男孩奔向天父的怀抱,亲吻拥抱祂的颈项,被慈爱坚定的父亲用强壮的臂膀(翅膀)紧紧环抱。这似乎正是耶稣在
极度危难时刻所经历的灵性体验,彰显了祂的人性。祂面对各各他山,在祷告中为遵行父旨意而挣扎。正是那时,耶稣称呼神为“阿爸”——爸爸(马可福音14:36)。
我们祷告时,从不怀疑全能造物主施行神迹的能力。问题很少是“神能否做到?”,而通常是: “神是否愿意这样做?”。向造物主诉说与向父亲倾诉的区别在于:造物主能为我们成就,父亲愿为我们成就。父亲始终近在咫尺、随时可求、乐意垂听。当耶稣说“你们却不愿意”(马太福音23:37,强调为笔者所加)时,祂所指的并非母鸡想要保持距离,而是那些不愿亲近的小鸡。耶稣渴求亲密关系。换言之,天父渴望我们依偎在他膝上。踌躇不前的是我们自己。天父回应祷告的方式,远胜于孩童的祈求。当我们献上祷告,祈求他的国降临、旨意成就时,天父必为我们施恩。这揭示了向天父祷告的独特意义——除了称祂为全能大能的神,更增添了温柔、慈爱与恩惠的维度,这是仅用祷告中常见的宏大词汇(往往制造距离)所难以企及的。罪人与圣洁之神之间的隔阂,固然源于罪人的过犯。然而,即便成为神家的成员,我们仍可能因自己的罪或对亲近祂的迟疑,在自己与神之间制造距离——但神不会如此。我们绝不会在亲近祂时遭遇祂的冷漠推拒。祂是威严伟大的创造主,却特别喜悦成为我们的爸爸。祂远不止是我们的爸爸,但祂确实也是我们的爸爸。
那天我初次依偎在天父膝上,在祷告中持续称呼祂为“爸爸”时,我获得了启示。我发现当我从祂膝上起身——更糟的是从未坐上祂膝上——便无意间与祂拉开了距离。在领悟这些真理的初期,我过早地从天父膝上的小男孩,退回到教授和代祷者的成年角色。我未能持续保持孩童的状态——依赖、仰赖,并坦然承认自己不懂何为最佳选择。成为(或最终成为)爸爸的小男孩,让我领悟了更多真谛。
父亲怀中的其他孩子
后来为夏尔祷告时,我发现自己视她为同坐父亲膝上的小女孩。为她献上的祷告变得格外温柔、细腻、体贴且充满同情。我渴望爸爸能拥抱她、坚固她、也回应她的祷告。我不难想象爸爸怀里那些嬉闹玩耍、寻求慰藉的男孩女孩们——他们带着伤痛与难题,而爸爸总能修补。
初闻“触碰上帝”的概念,或许觉得过于亲密。若想到持久、熟悉或绵长的亲密接触,这种感觉尤甚。要深入理解,不妨思考神的其中一个名号。旧约希伯来文中的神名“El Shaddai”通常译作“全能者”,但其本义可能指向“山之神”,或更原始地指代“乳房”。有人认为它意为“多乳者”,生动地展现了神滋养所有儿女丰沛的能力。
查尔和我曾在印度东海岸安得拉邦北部的萨卢尔镇举办为期三天的牧师会议。某日午后查尔授课时,我独自漫步至市场蔬菜区。该区域设有废弃菜叶堆放处,一群幼猪正啃食翻找着这些残渣,发出喧闹声响。此地于它们想必是猪的天堂。母猪腹部垂着饱满的乳头,嚎叫着四处觅食的小猪们似乎永远吃不饱。我着迷地观望许久。母猪侧身躺下,
调整姿势让整排饥饿的小猪得以扭动蠕动,依偎进丰沛滋养的乳汁喷涌中。当我沉思这幕场景,再次混用几处
隐喻时,脑海浮现慈爱的父亲将雏鸟召至羽翼之下,为众多孩童寻觅多元滋养之源的画面。若非甘愿依偎、蜷缩、紧贴血肉之躯,幼小生灵又怎能享受
体验或寻获那般慰藉?诚然, 神是灵,你无法用肉体拥抱灵体,但象征与隐喻(皆源于圣经)使这种意象得以呈现。
在论及神与我们与祂的关系时,混合隐喻是否恰当?耶稣在一句经文中就融合了多种隐喻:“不要怕,小群羊,因为你们的天父已喜悦把国赐给你们”(路加福音12:32)。上帝远比我们伟大、宏大且复杂。我们与祂的关系具有多重维度,单一修辞难以充分传达。既然在融合意象,不妨再添一例: “耶和华的名是坚固的保障;义人奔入,便得安稳”(箴言18:10)。既然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如此复杂多元,自然可以融合多重意象——母鸡庇护下的安全;士兵从战场奔向堡垒的庇护;以及阿爸——父亲——同时也是全能者为所有儿女预备的丰盛供应。你能想象爸爸的许多小男孩和小女孩如同他的士兵,偶尔在战场上受伤吗?他们有时需要护理和医治——奔向他强壮而环绕的臂膀寻求庇护,在依偎、拥抱、贴近他柔软温暖的滋养供应时获得滋养?这就是亲密,而爸爸深爱这种亲密。
天父将如何回应我们的祈求?
在天父膝头驻足的另一层意义,是获得全新而亲密的祈求视角。任何在慈爱天父怀中充满信心的孩子,都不惧向父亲求取所需。当我依偎在天父膝头时,不禁回顾了前几个月向祂提出的个人祈求。然而当我用孩童特有的亲昵语言表达时,先前那些疏离的请求显得如此冷漠虚假。因此,为契合“新”位置的亲密感与我与祂的关系,我向爸爸索要了“饼干”般的学业帮助,以及“肉桂卷”般的服侍机会之门。每项请求都用小男孩对父亲说话的词汇表达。当你在祷告中逐项提出请求时,这种模式会让你更确信爸爸在倾听,更确信爸爸会照管一切。这场对话真实无比。
爸爸的纠正
最终,我提出了那段日子里反复祈求的个人祷告:我渴望被修剪,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耶稣曾教导说祂的父是园丁,“凡结果子的枝子,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翰福音15:2)。我祷告说:“天父,祢是园丁。请修理我这枝子吧。”
神以多种方式向我们显明祂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是祂的孩子。祂展现父爱与我们儿子的身份最真实的方式之一,就是甘愿管教我们。祂通过管教儿女,向我们证明祂确是我们的父亲。我和妻子查尔教导儿子们,当我们教导或管教时,要真心实意地说“好的,爸爸”或“好的,妈妈”。孩子不仅要承受父母的管教,更要从属灵层面甘心领受——而非在肉体受管教时内心抗拒。
这些领悟促使我像甘愿顺服的孩童般向天父靠近,说:“天父,我深知祢在我生命中的地位,也确信在祢怀中我必得安稳。请按需要管教我,我愿被修剪以结出更多果子。”这并非出于施虐或受虐倾向——修剪正是枝条结出丰硕果实的必经过程。我渴望更丰盛,而顺服园丁的修剪——即父亲的管教——正是圣经所记载的丰盛枝条变得更丰盛的途径。在那前所未有的亲密时刻,我祷告道:“父亲,管教我吧。”我对《希伯来书》12:5-11有了全新领悟,随即查考经文以确认这体验是否符合圣经。事实如此。
“你们竟忘了那劝勉你们、待你们如儿子的箴言:‘我儿,不要轻看主的管教,受责备时也不要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受的管教,是要叫你们得益处,使你们在神的圣洁上有分。哪一个儿子不受父亲管教?你们若不受管教(人人都受管教),就是私生子,不是真儿子。我们从前在肉体中,也有生身的父亲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生身的父亲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受过训练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这正是我们需要天父的管教。
圣经说:“爱里没有惧怕;完全的爱把惧怕驱除……”(约翰一书4:18)。我们不必惧怕天父的不公对待。没有孩子喜欢被管教,但深爱并信任父亲公义的孩子,会甘心接受慈爱的管教。甘心受教者更易得正道;被修剪的枝子更易结果。无论是在太空船航行、在公路上驾驶、在篮球场运球,还是追求成为最好的自己,调整航向——即管教——都是抵达终点的关键。要活出生命全部潜能,就当接受天父的管教,若能欣然领受则更佳。
与天父亲密相交的益处何其美妙。若我们
与天父亲密相交,便更易信任并敞开心扉经历
修剪、管教与结果子的过程;我们必能命中靶心; 成为我们所能成为的全部;成为我们最好的自己。我们与上帝积极亲密的关系,使我们对祂的管教持积极态度。或许我们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管教,但我们当然能接受我们天父的管教——祂的智慧毋庸置疑。常言道老狗学不会新把戏,但与天父亲密的老狗却能学会新把戏。
当神纠正祂的小孩时,这终究是一种赞美。神的小孩能接受祂的管教,是因为我们已是成年人。不同于孩童,我们足够成熟,懂得管教实为赞美。我们深知这训练正是蒙爱之明的明证。能获得如此公正慈爱的天父关注,实属莫大荣幸。或许我们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管教,但我们定能接受天父的管教。
寻求并保持平衡
若只将神视为全能而遥远的存在,便是失衡之见。同样,若将祂想象成毫无要求、毫无约束、永远纵容你如宠溺孩童的慈父,也是片面之见。本章通过展现神性情中温柔体贴、和蔼可亲的一面,帮助我们平衡对神的认知。即便站在新领悟的“坐在天父膝上”的立场,我们仍当敬畏这位圣洁的造物主。但若你仅以造物主身份敬畏祂,从未体验过祂膝上的温暖,那么你们关系中尚有待发掘的鼓舞人心、令人安心的维度——这发现将成为你生命中强大的力量源泉。
当以利亚在迦密山上经历公开的“神迹显现”——从天降火、击溃并处决巴力和亚斯他录的先知时,他首先“修补了那里耶和华的坛”(《列王纪上》18:30,强调为笔者所加)。他既无需建造新坛,也未沿用破败的旧坛。这似乎为我们完善或深化思想提供了良好范例。当我们领受新理念时,无需抛弃既有的认知或珍视的信念。新真理应当增补旧真理,使其更臻完善,增添新的维度、深度与领悟。我们可以将对上帝作为天父的新领悟融入生命,同时保留对祂威严大能的既有认知;将对上帝亲密同在的新体悟,融入对祂伟大权能的既有信心。
同样原则适用于本书所列十七种习惯的个人实践。我们无需彻底改变任何习惯中的立场,每种习惯都蕴含着丰富现有认知的潜力。若执着于非此即彼的立场,我们将蒙受损失。好消息是:只要我们祈求,真理之灵——圣灵必亲自教导我们。请筛选这些理念,拣选能助你“修补”祭坛的部分。务必持守那些至今仍为你生命带来益处的良善思想。世人对神的本质及其要求存在诸多迥异见解,即便是基督徒群体中,对圣经某些内容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鉴于神创造了如此多元的生命,这种差异实属健康。我们都能找到一群基督徒,他们的信仰表达与我们所见相契。
多数基督徒深知不该完全顺应世俗体系。正如保罗所言:“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书12:2)。许多时候,我们根本未察觉自己正被世俗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本书中的每项习惯,都旨在引导我们远离世俗的模式,走向通过心思更新而实现的转变。我们渴望心思被更新,世界观被重塑,视野与圣经价值观相契合。我们的终极目标应是成为高效的基督徒——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帝会按我们允许的程度使用我们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