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项习惯 建设性地处理危机
高效能基督徒的习惯
“你若与人赛跑,他们使你疲乏, 怎能与马赛跑? 你若在平坦之地跌倒, 在约旦河边的丛林中,你怎能站立得住?” 耶利米书 12:5
我们在韩国的第一任期内,与同工传教士经历了数次个人关系冲突。随后第二任期,我担任了代理监督和国内委员会主席的职责。相较于第二任期的冲突,第一任期的矛盾简直微不足道。然而正是通过那段痛苦经历,我们获得了宝贵的洞见,在个人品格和事工能力上都获得了成长。这彰显了神如何教导我们,并从泪流满面的危机中孕育出美好。不过当时,这场危机因基于不公的误解与偏见,曾让我们感到不堪重负!
危机中的成长
在第二项习惯中,我们领悟到神借着人际关系的重压考验我们,教导我们倚靠祂。危机正是压力加剧的时刻。神渴望我们在危机初始阶段主动寻求祂的心意,好让祂能引领我们穿越困境。最终结果是成为更坚强、更有影响力的基督徒,拥有更深的属灵经历与随之而来的属灵权柄。
禁食与马拉松的经历让我领悟:试炼中所需的坚韧,很大程度上源于最初坚定而美好的决断。一旦做出决定,我们便能让“决策者”进入空档,让“执行者”自动运转。当不必每日每时抉择是否进食时,禁食的不便便能被承受。同样,若不必每跑一英里就重新决定是否坚持到底,马拉松的疲惫也能被承受。经验固然重要,但贯彻最初的决心才是关键。
连耶稣也“毅然决然地前往耶路撒冷”。这似乎表明祂已决心——甚至可以说下定决心——要承受十字架之苦,并付诸实践。我仍记得1979年6月11日(星期一)禁食第35天读完《路加福音》第9、10章时的感受。耶稣所承受的感受——“背叛难以忍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阅读的译本描述耶稣决意后“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迈向耶路撒冷”(《活泼生命圣经》路加福音9:51,强调为笔者所加)。耶稣作为我们的榜样,示范了如何以公义的决心应对危机。对我们而言,承受压力正是为了更像祂。我们面对苦难的反应,向世人彰显基督内住的印记。危机带来的高压淬炼出这样的决心与毅力,它能激发我们最好的品质,也可能暴露最糟的本性。
然而还有另一层意义。耶稣“虚己,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腓立比书2:8)。祂承受的惨烈死亡,彰显了神人二性的圣子对父神旨意的全然顺服。我们无从知晓当时耶稣在学习顺服的道路上尚需多少锤炼;但对我们而言,历经磨难后获得的精炼,无疑是危机可能带来的果效。过去的我总执着于争辩正确。我好争辩又爱辩驳,常常不顾分寸地向人证明自己正确。如今回望那个满身硬壳、心肠刚硬的旧我,才明白1979年上帝允许的危机何其必要。
危机为何必要
危机中的个人承受着压力,这种压力是必要的预备,能催生改变的意愿,甚至渴望。上帝不愿让我们停留在未成熟或欠发达的状态。祂允许危机降临,正是为了让我们成长。当一切维持原状时,我们缺乏改变的动力。人们往往安于舒适的惯性模式。在变革理论中,学者们提倡制造“认知失调”,促使人们对现状产生不满,从而更愿意接受创新。作为至高变革者,上帝似乎也乐于制造个人层面的认知失调,促使我们更愿改变。危机之所以必要,正因我们需要它。
1979年早春,我赴香港参加本教派亚洲区宣教士及本土领袖会议。当时我们刚在韩国开启第二任期未满一年,同行的还有我们称之为朴牧师的韩国牧者。当时我们清楚意识到,阻碍韩国教会成长的分裂不仅令我们痛心,也让外界痛感明显。我开始更虔诚地为这些问题祷告,并决定进行四十天禁食。
数日后,本教派宣教部负责人来韩访问并出席牧师会议。会后,我和查尔斯开车送他们去首尔搭乘回美国的航班。在这两个小时的车程中,我向主任杰夫及其妻子安妮倾诉了自己渴望禁食祷告四十天,盼望韩国教会得着释放的心愿。他回应说,多年前他进行过同样时长的禁食,发现自己改变的程度远超过环境的改变。他完全支持我进行这次禁食。
抵达首尔时,就在我们下车前,查尔和我分享了美国一位牧师妻子玛丽的异象。那是在一年前我们休假回美国时,玛丽看见一长列亚洲人跟随我们走出捆绑,走向自由。在我们看来,异象中我们身处队伍最前端,意味着我们的事工将在亚裔群体中卓有成效、硕果累累。因着我们的带领,人们确实将在灵里进入新的境界。当1979年那个春日我们在车中分享异象时,它已激励我们近一年之久。我们欣喜于神让我们在这场胜利的行进中占据一席之地。
安却误解了我们的讨论。她以为我们执着于队伍最前方的地位、声望和权柄。她斥责我们,我们落泪。当时在韩国的事工中,我们为教会自由已流过太多眼泪。我们深知自己的位置是主面前的责任而非可争抢之物。被差遣我们到韩国的人如此严重地误解和批评,令人震惊又失望。在此提及此事,是因为危机会给神的仆人带来这般重压。公允与否另当别论。我的重点在于:个人承受的压力能催生对神的强烈渴慕,更能激发甘愿改变的迫切心志。
你的反应才是关键
神爱我们,更深地信任我们——这份信任常超越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祂洞悉我们的潜能,而我们自己却不自知。更重要的是,祂深谙如何借危机施加恰到好处的压力。危机本身并非问题,它只是预备我们的过程。改变的迫切性才是核心,而神正是通过危机使我们甘心顺服。正因神洞悉我们的承受力与成长潜能,危机的强度恰是祂给予我们的至高赞美。另一方面,神也深知我们头脑的顽固、心灵的迟钝、思维的迟滞,以及每个人对祂教导的骄傲与抗拒。因此祂精准掌握着我们需要承受多少压力,才能最终甘愿改变。
我们如何应对危机才是关键——事实上,我们的反应才是核心问题。在神的塑造过程中,我们对危机的反应比解决危机本身更为重要。你我皆见过经历危机却毫无收获、毫无成长之人。谁愿付钱却得不到任何回报?面对危机,问题不在于付不付代价——我们终将付出代价。但能否收获品格提升的益处?若我们以谦卑可教的心态作出正确反应,圣经应许我们将获得巨大成长: “你们要谦卑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雅各书4:10)。“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前书1:7)。
经历危机的必然性
神不愿让我们停留在未成熟或发育不足的状态。自1962年离家至今,我经历了七次重大危机。每次我都谦卑在主面前——多数时候伴随着禁食祷告。正因每场危机都达成了其目的,我得以辨明从中领受的重大功课,正如你也能辨明属于你的功课。
有时基督徒遭遇危机,会觉得上帝或魔鬼在针对自己施加特别严厉的对待。然而事实往往相反。人人都会经历危机,所有人都要接受这套训练课程,但获益程度各不相同。凡是具备深度、韧性、毅力,或能为受试炼者提供明智劝诫的基督徒,自己都曾经历过某种“训练”。
危机的强度各有不同。随着岁月流逝,当神引领我们将根基扎得更深时,危机似乎也愈发激烈。不仅危机强度随年岁增长,其中总有一场会成为最严峻的考验。我们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可能决定成败——或许正是通过破碎重塑生命。提前规划危机来临时如何应对,将大有裨益。危机降临时,我们对不公、处境或相关人物的情绪反应在脑海中如此强烈,以致不知如何应对。请确信危机终将到来,并为此做好准备。
我从重大危机中领悟的
危机常成为分水岭,将生命划分为重大危机前的“过去”与危机后的“未来”。这种危机带来的启示如此深刻,以致我们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最大危机中领悟的真谛,以及伴随而来的禁食祷告时光,支撑着我自1979年以来丰硕的服事岁月。第五章已提及导致四十日禁食的部分缘由。我们注意到韩国教会存在两种管理方针:其一是发展强大的中央教会——朴牧师所持观点;其二是协助年轻同工在全国开拓众多教会——我的主张。该章引用了我最初祷告日志中的若干记录。如你所知,我当时最关切的是教会自由成长的空间。
随着禁食深入,我除《圣经》外不再阅读任何书籍。神的话语日益显出珍贵、鲜活、激励人心且直抵心灵的特性。活泼的神的话语在我生命中变得真实有力,每节经文都蕴含着丰盛真理。这种体验如此深刻,以致在第十七日(5月24日星期四)我写下如下记录:
我真正饱享了神的话语。此生从未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它充满生命力与宝藏。它向我展现了权能、丰盛、胜利、得胜与祝福的异象。若能在韩国事工中经历这一切,此处的软弱、饥渴与艰难都将值得。整个下午我都在为医治的奇迹祷告,为神的话语使我看见的得胜景象全然成就而祷告。祷告是角力。我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六点都在研读圣经和祷告。估计每天大约花三小时读经,六小时半祷告。
整个禁食期间都维持着这样的节奏:大部分时间祷告,其余时间研读圣经。我仔细记录所领受的真理,仿佛主耶稣亲自坐在我阅读的长凳旁,逐条指点功课。随着禁食深入,这些功课愈发个人化且直指核心。在结束前,我更关注谦卑自己、悔改顽固、学习如何爱人和服侍人,也更愿意让神来照管祂的教会。为教会自由争战的渴望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强烈渴慕爱神,并通过爱祂的子民来彰显这份爱。
我对主的倚靠也日益加深。在第18天(5月25日星期五),我这样写道:
今日午后我陷入绝望境地,向主承认自己已精疲力竭、意志消沉——若祂要在这次禁食中成就更多(我确信祂必如此,因我始终坚信祂在掌管全局),就必须更彻底地接管——我已力竭。我认为正是从这一刻起,关于苏先生(另一位反对我的人)的启示事件开始显现。这场属灵争战难以言喻!我深知祷告时灵界正发生真实的角力。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手持刀盾挥舞搏杀——当然,这一切都在圣灵里进行。我确信真正的战场在此,真正的胜利在此赢得——至于具体如何实现、答案如何显现,我认为相对容易。
我逐渐明白,与朴先生的争执、与杰夫的误会、登山祷告之旅,以及独自面对全能上帝时的软弱日子,都是上帝允许的暂时状态。祂终将带来重大转机。在第21天(5月28日星期一)我写道:
…主引领我读到《耶利米哀歌》3:27-33:"少年人受管教,就必得益处,使他在耶和华的训诲下静坐默然,俯伏尘土;最后必有指望。受打的当转过另一边脸,忍受辱骂,因为耶和华必不永远丢弃他。虽然神使人受苦,他必照着他丰盛的慈爱施恩。他并不喜悦使人受苦,使人忧愁。"(活泼圣经)我深知这段经文是为我而设,反复诵读三四遍,更以第一人称向祂诵读了一次。意识到祂才是引领我禁食之人——为教导我顺服与忍耐——而我却始终以为自己是在向主献上禁食的祭物,这或许令我的自尊心有些挫败。我确实渴望学习,但想到剩余时日之长便倍感沮丧。主不断提醒我:“一步(一日)一脚印。”
禁食最后两周,神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骄傲。祂教导我以仆人的态度行事。朴先生是否待我不公并非关键——这令我震惊,原以为这才是核心问题。不,问题在于我的态度有误。在圣灵最后两周的私下教导中,我领悟到:即便我理直气壮,若态度有悖,终究是错。
第29天(6月5日星期二),我从早晨8:30祷告读经直至下午1:00。这六周中最激烈的内心挣扎在此刻爆发。我深知神正在对付我——钉死我的肉体,剥夺我的争战心性,塑造我成为仆人的心。当我用具体经文阐述对朴先生态度的领悟后,神说无论我受过何等委屈,无论他的政策多么不公,我都不可论断他。我写道:
《罗马书》14:3-4的五点教导始终蕴含深意,它们是不可论断他人的五大理由:
1) 上帝已接纳他们;
2) 他们是上帝的仆人,而非你的仆人;
3) 他们向祂负责,而非向你负责;
4) 唯有上帝能判定他们的是非对错;
5) 上帝有能力使他们行当行之事。
因此!纵使在我看来一切如此不公,我仍需服侍。仆人不仅要履行具体职责,更需将意志顺服于主人。面对朴先生时,这对我实属艰难。但若这是上帝的教导,我愿顺服。哎哟!那四个半小时异常煎熬,下午一点时我的身心已濒临极限。
此后,我内心渐渐平静下来,决心谦卑顺服——既是神的仆人,就当成为朴先生的仆人,如同事奉神一般。虽不明白这与为教会释放祷告有何关联,但神的道路非同我们的道路。这是祂的道路,无疑更为美好。无论如何,我欣慰于从主那里获得更清晰的指引,知道该如何与朴先生共事——此前我确实毫无头绪。我原以为代表几位弟兄和教会面对朴先生,既维护牧师们的权益,也为教会拓展谋利,这正是神的心意。唉,愿神帮助我将这些整合起来。
禁食后期,我更深体会到灵界的真实存在。虽未察觉属灵势力具体动向或武器,却能感知无形世界正发生着某种角力。在第31天(6月7日星期四)我写道:
……这是场战役!仇敌竭力抵挡一切良善之事。每日我都在深刻领悟——这般经历苦乐参半。肉体备受煎熬——极其艰难——但灵里却得益处——大有裨益。我正遵行命令,深知神所求必为良善,故将身体全然交托于祂。
每日战火纷飞。肉体日渐衰弱,灵性却日益刚强。在第33天(6月9日星期六),我这样写道:
必须承认今天格外艰难——灵性上、肉体上、情感上皆然。当我静思祷告的主题——为抵御敌人在我军中的作为而祷告——便明白缘由。这纯粹是战斗,而战斗本身就是劳苦。明日是安息日。赞美主。
终身受益的改变
历经这场危机的岁月里,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变得更柔软。眼泪更易涌出,争辩更少,言语更少。抱怨减少,祷告增多,评判大幅降低,纠正错误的执念也消退了许多。我更能接受批评,更坦然承认自身过失,在压力下也更从容。这些品质金钱无法换取。若非偶尔目睹他人仍像从前的我那样应对问题,我或许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有所成长。每当见到这样的场景,便让我更深切体会到上帝恩典改变我的工作。
从前我对每个提出讨论的观点都怀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不知为何,我无法将自己与观点分离,任何对观点的批评都视为对我的攻击。在不成熟的状态下,我无法保持客观,仅凭观点本身的价值进行讨论。禁食第22天我写道:
因着信心不足,我未能进入神的安息。具体而言,当我提出观点讨论时,会陷入情感漩涡——竭力说服他人认同其价值,这并非出于信心,而是源于自我价值感的匮乏。若凭信心提出观点——凡非出于信心的便是罪——我便能让提议自生自灭,其成败取决于观点本身的价值而非我的推销能力。啊,但愿有力量战胜这罪!
多年后重读此文,字字依旧刺痛心扉。因学生皆为成年人,课堂上我们常开展讨论。每日课堂上,无论是文献中的观点还是研究生们的实践经验,都成为自由探讨的议题。我通过示范(有时也直接指导)教导学生理性讨论这些观点。当我们学会温和地表达观点时,听者便能自由选择接受、拒绝或思考。若将自我与观点捆绑,对方便会感到受到攻击。而面对攻击的正常反应是防御。处于防御状态时,人们对观点不再开放。真正令他们“关闭”的并非观点本身,而是我们的攻击姿态。无论是向研究生阐述理论,还是向未信者传讲基督,温和的方式更具感染力。此时酵母胜过炸药。
如今回想这些理念,直至1979年春我才真正领悟其精髓。此前我仅用头脑理解这些道理。然而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当我登山禁食祷告研读圣经时,这些真理才真正触动我的心。禁食结束后两年,教派将我们从大田调往首尔,在那里我们又度过了四年硕果累累的教导、植堂及教会行政事工时光。
某晚,我和妻子查尔在首尔参加学生圣经学习会。我们正盘腿坐在地上,突然有位圣经学院的教师——我们机构的牧师——开始对我进行言语攻击。只因我偶尔选择陪儿子打棒球而非参加周中聚会,这位牧师就对学生们说我是自私懒惰之人。学生们尴尬不安地扭动着身子,我始终保持沉默。待他发言结束,我举手请求发言:“若想了解我的自私程度,我能说出比刚才更多的事例。这确实是我持续挣扎的课题,教授说得没错——我本质上是个自私的人。”说完便不再言语。我本质上就是个自私的人。」至此不再言语。禁食前,当我还是个好斗者时,绝不可能这样做。禁食后,以这种方式处理冲突已成为我的本性。我绝不会重蹈覆辙;新酒的滋味实在甘美得多。后来有人告诉我,学生们对此惊叹不已,纷纷议论我如何应对公开批评。我很庆幸自己做对了。
几学期前在美国,有学生当着全班面指责我。我没有争辩,没有辩护,只是回答了他的问题。后来因我的处理方式,多名学生告诉我这让他们看清了那位同学态度恶劣的本质。若当时我们双方都争执不休,这种领悟就不可能产生。若在禁食期前,那个更年轻、更不成熟、更好斗的我,定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无人乐见危机降临,无人愿承受肉体、精神、情感或心理的煎熬。我们的自我同样厌恶痛苦。然而精通冶炼的大师深谙淬火之道。祂深知正在淬炼的钢铁强度,精确掌握火焰的温度、冷却液的温度,以及使金属更坚韧的最佳时机。有些人需要烈火焚身与高压重压,才能甘愿改变、屈服并舍弃旧我。危机终将过去,但由此获得的成长却能伴随余生,直至永恒。上帝更关注我们的成长,而非我们的安逸。
